新浪收藏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 记书法家梁登山先生

新浪收藏

关注

宋伯军

那是一个暖阳的下午,我受登山先生之邀,沐浴着北京少见的蓝天白云,呼吸着洁净的空气,驱车赶往登山先生的书画工作室——醉墨草堂。踏进朱红色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登山先生的老师杨再春创作的《致宾友》:“书画摄影是艺术,交友谈天为好友,开门则有书香气,欢迎光临美意收,若能常来吾欣喜,不论春夏与冬秋,诗情画意说今古,万水千山任君遊,足不户外赏奇景,字里行间踏五洲,宾友相聚经常事,怡神乐道何须愁。”画面舒朗,字迹端庄,内容诚挚,可见登山先生对朋友的一片赤诚。往里走,飘逸的墨香扑面而来,一幅幅书法作品熠熠生辉,真、草、隶、行各领风骚,厚重榜书尽显波澜。环顾一圈我们坐在了颇为讲究的红酸枝茶桌前,伴着四溢的茶香,我们品评着作品,聊着生活过往。细品登山先生的作品,给人突出的感觉是清新脱俗,自然道法,水墨间透着情怀,点划中蕴含自然。一幅作品便能让我们感受到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淘洗着人们在世俗中沾染的尘埃。我们品着聊着,渐渐的,我似乎走进登山先生的情感世界……

一九八四年春,一场春雨过后,塞外的一个小镇碧空如洗,山花烂漫,乡亲们开始精神抖擞,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播种之中。此时此刻的登山先生,也在筹划着播种春的希望,为了实现儿时的书法梦想,准备只身闯京城,立志在文化名都开创自己的一片书法天地。于是,二十二岁的梁登山没有带任何行李,只是带着在刚学书法时父亲为他买的那一支毛笔和二百块钱,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到了与北京交界处才登上了南下的汽车,辗转一天,终于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虽然说登山先生当时在当地算得上书法圈里的名人,可在下火车的那一刻,便汇入了那些叫“北漂”的大军,之前的那些头衔也就淹没在重新勾画的寻梦之旅之中了。俗话说天道酬勤,似乎每个成功者都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登山先生也不例外,同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磨砺过程。记得那是刚到北京不久,举目无亲的他求学无门,工作无路,很快就“弹尽粮绝”了,怎么办?不能就这样一事无成灰溜溜的打道回府吧?他也曾想过,回到家乡倒也能过上安稳的小日子,甚至还是众星捧月的文人墨客,但自己的梦想呢?恐怕就难以实现了,不行,得拼。从不认输的登山先生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模式。为了生存更为了实现书法梦想,他释怀了头顶着的那些五彩斑斓的光环,放下了那些羁绊心头的虚张声势的名分,和那些闯京城的众多追梦者一样四处找活干,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得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权。因为登山先生心里清楚,退却只能半途而废,执着才是理想的彼岸,他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他干过锅炉工,做过建筑工人,与人合伙做过生意。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挖树坑了,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登山先生为了挣点那挖一个树坑几块钱的报酬,硬是从凌晨五点从城里出发去昌平十三陵的碓臼峪挖树坑,按照要求挖够规定的长宽高,才能领到一个坑的钱,多挖多得。为了多挣几块钱,就要多挖几个坑,常常是回到自己的住处时已是万家灯火了。一天下来能挣到几十块钱,就是这几十块钱用来支撑他的吃住,还要购买墨汁儿练字,能省则省,不然还会更加辛苦,练字的纸是买不起了,只能一点儿一点儿的收集旧报纸。当一天必要的劳动完成时,才是登山先生潜心练字的时刻,为了省墨省纸,他先是把墨调淡,先在报纸上写一遍,在逐渐把墨调浓,又在原先的淡墨上继续练习,如此反复多遍,最后在把墨调得更浓,用来练习大字,后来登山先生在榜书上取得的成就,也是与此分不开的。在说练字的报纸,也是不容易收集到的,他是用完正面用反面,晾干以后再用,再晾干再接着用,直到不能用了为止。看登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单从墨迹上看,有时惜墨如金,有时浓彩重笔,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我想登山先生的用墨老道跟此段经历不无关系。经过几年的打拼,登山先生终于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登山先生的这种韧劲儿,感动了上苍,此时出现了一位与书法大家苏适有联系的人,犹如仙人指路般把登山先生引荐到了苏适身边,苏老先生对登山关爱有加,即教书法又教做人,把自己的所悟,毫无保留的传授。这是登山先生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登山先生有如龙归大海,鹰上蓝天,在书法的广阔领域遨游、飞翔。

登山先生学书是扎实的,从“永”字八法开始,一点一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练就了一身童子功。先习颜真卿,又临赵孟頫,广泛涉猎了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禇遂良等前辈圣贤,由楷入行后又草,又领略了张旭和怀素的癫狂风采。聪明的登山先生博采众长,于法度中求发展,把唐代的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和宋代的清秀俊朗、雍容典雅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风。他的作品俊朗舒缓,浑厚豪放,严谨中透着俊俏,浑厚里裹着轻盈,亦庄亦谐,妙道横生。楷书端庄典雅,行书舒缓自然,隶书法度严谨,草书率性豪放,榜书大气磅礴。其用行书完成的前后《赤壁赋》,端庄静谧,大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势,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苏轼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榜书“精气神”三个大字,笔力劲道,神采飞扬,给人一种勃勃向上之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登山之功也非凭空而成,那是大风大浪的陶冶,那是大彻大悟的觉醒啊。难怪与恩师苏适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肯定了登山先生的作品并欣然题字以示鼓励。后来,又结识了欧阳中石、杨再春、田伯平等书法名家,谦虚的性格让他在诸多名家教授下受益匪浅。最终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班获得了书法研究生学历,在京城的书法圈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二00七年在北京龙顺阁美术馆首次举办了“粱登山书法展”同时出版了《粱登山书法集》,二00九年和二0一四年又出版了两本《粱登山书法》以及《朱子家训》和《名贤集》。他的多幅作品被选入《爱在中国大型书画作品集》、《第三届中国榜书大展作品集》。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奖,曾获得“首届中国企业家书画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网络大赛”楷书一等奖,作品入展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北京台湾街海联谊中华书画大展”,获得“百名将军部长艺术家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公益书画展”书法金奖,获得“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书画展”书法一等奖,等等。其多幅作品被中国艺术收藏协会以及多家艺术馆及海外人士收藏。出版了《梁登山书法作品集》。登山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华艺书法对外交流中心理事等等。

花开满枝硕果累累,三十年前播种的希望,今天已枝繁叶茂,但登山先生并没有沉醉于鲜花掌声之中,而是不断的净化自己的情怀,开悟大道,依然遵循着“扎实写字,踏实做人”的原则,追求写字做人的最高境界。登山先生动情的说“扎实写字,踏实做人”这是苏适老师第一次就提出来的训诫,老先生不赞成总是盯着什么荣誉啊地位呀,学书就要研究点划,要扎扎实实把字写好,还要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好人。我现在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这句话我记了半辈子,也实践了半辈子。登山先生的为人我是早有耳闻,当我熟悉了登山先生,熟悉了登山书法,还真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厚道大气是登山先生的秉性,也是登山书法所透出的一种气质。让我们欣赏登山先生作品的同时,再来品读一下登山先生的为人之道吧。首先说说为师之道。除了习古法之外,登山先生把苏适、欧阳中石、杨再春、田伯平奉为老师,不仅虚心向他们学习书道,还尽其所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对苏适先生,更是关爱有加。因苏老先生年事已高,登山先生坚持不懈奉献一片爱心,一周要带老先生泡一次温泉,一个月要为老先生理一次发,家中事情及时帮助处理,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登山先生说:“苏老是在我最困难时刻给了我力量,是我书法路上的指路明灯,这种恩情是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对杨再春先生的教诲,登山先生也是铭记于心,多少年来对老师的关爱从未改变。杨再春先生对这个勤奋踏实的弟子也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从用笔到用墨,从结构到布白,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登山先生深有感触的他说:“苏适老师给了我古法严谨,杨再春老师给了我洒脱豪放,我取法他们中间,才形成了自己的书风。”再来说说为人之道。登山先生的心地善良是有目共睹的,汶川地震,他带头捐款捐物;南方洪水,他带头捐款捐物;只要他知道有受灾的地方,他还是带头捐款捐物。就是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泛滥,他也是找到民政部门捐款捐物。他见不得别人受难,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奉献爱心,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心里坦然。最后说说为民之道。登山先生是一个大爱之人,他通过自己的拼搏从塞外的小山村走出来,成长为书法名家,但他并没有独享荣华富贵,而是始终挂念着那里的父老乡亲。当他看到母校东卯中学还在用着东倒西歪的课桌时,他自费把所有的班级都换成新的课桌。当他看到有着一千多名学生,二百多名老师的龙关中学,老师的办公桌竟然用砖头垫着办公时,他的眼圈一热,不暇思索的又是自费把所有办公桌换成新的,同时还把教师宿舍的床也都换成了新的,也把一千多名的学生课桌也换成了新的。与登山先生一直有联系的东万口中学,同样也得到了他的资助,购置了新的桌椅及教学用具。当地的县政府、教委以及张家口市的领导亲自为登山先生颁发锦旗奖状,以示赞扬他对当地教育所做的贡献。当他得知家乡要把土路修成柏油路而集资困难时,他又出资二十万元,修成了家乡的巴图营至四道甸公路,与通往北京的柏油路相连,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当他看到自己度过童年的山村晚上漆黑一片时,他又是自费从北京带着工人器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三年回去换一次太阳能电池,为的是不让乡亲们自掏电费。还有,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写好上百幅春联送到家乡,资助敬老院,等等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乡亲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朴素的父老乡亲也没有更多的感谢语言,只是默默的用心缝制了一面又一面的锦旗,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可登山先生总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他平静的说:“我的成功,是家乡的这片热土和善良的父老乡亲养育的,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多做一些有益于家乡人民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发自肺腑的声音,不仅仅是展现了登山先生的个人魅力与追求,而是昭示了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与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