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新浪艺术

关注

2019年3月22日下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Michael Werner(迈克尔·沃纳)画廊主办,歌德学院(中国)协办的“重整丨德国艺术立场”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一场对9位20世纪最为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们的大型回顾展,将自上世纪艺术历史的重要节点起,追溯德国艺术在文化与历史层面对当今艺术世界的影响。

本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及Michael Werner(迈克尔·沃纳)画廊纽约总监柯荔蔓女士共同策划,旨在从艺术史的视角回顾 20 世纪以来德国的历史概观,展示了 20 世纪以来数次重要的艺术运动、思想运动、社会运动。艺术家们史诗般的艺术表现力,描绘了从一战以前暗流涌动的德意志思潮直至二战后东西德分立的意识形态冷战,直至现代德国的重新统一与崛起。展览以博伊斯社会雕塑、战后身份认同以及绘画新概念的崛起等为主要线索,带领中国观众深入探讨和领略这段由历史、神话、民族、思潮、运动所共同谱写的艺术史。

据郑闻介绍:“本次展览的初衷,最早源于我本人一直以来对于德国艺术那种历史感和沉思气质的热爱。中国当代艺术发展40年之际,回望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群体的巨大影响和启发。而追溯更远的民国时代,比如1930年后中国的新木刻运动等,也已经受到德国版画的深刻影响。这次展览选择Michael Werner画廊作为主要合作方,原因很简单——它的创始人迈克尓·沃纳,自东西德分裂时期就是这个艺术群体的重要支持者、推动者、收藏者。迈克尓·沃纳本人也是一个充满勇气的传奇人物,他在1960年代初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巴塞利兹等艺术家操办展览,多次被当局查封。沃纳今年八十多岁了,这次本想来中国,因为健康状况的考虑被劝阻了。他为这次展出提供了很多他的私人收藏,代表了他和艺术家之间一起战斗的岁月。前期的交流中,他们也惊讶于我本人对于德国现代美术的了解,从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工作目标,促成了本次展览。”

展览展出维尔海姆·兰布鲁克(Wilhelm Lehmbruck)、奥托·弗雷德里希(Otto Freundlich)、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Ernst Wilhelm Nay)、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A.R。 彭克(A.R。 Penck)、约尔格·伊门多夫(J·rg Immendorff)、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乔治·巴塞利玆(Georg Baselitz)和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这9位艺术家共计120逾件作品,囊括绘画、雕塑、拼贴、影像以及综合材料等多元形式。作品的创作年代横亘20世纪,更有多件此前从未在华公开展示的经典之作,是能够近距离感受几位影响现当代艺术史颇深的艺术大师作品的一次绝佳机会。

其中,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和奥托·弗雷德里希的数件极少公开展示的罕见作品也亮相此展,他们的作品曾被归为德国“堕落艺术”,历史上两位艺术家的许多珍贵之作也不幸在战争中被销毁。约瑟夫·博伊斯、马库斯·吕佩尔兹和A.R。彭克的作品为德国战后雕塑奠定了基础,本次展出的《双重聚合》(Doppelaggregat)便是博伊斯的一件大型雕塑,也可谓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展出的大型绘画作品包括乔治·巴塞利兹著名的“倒置”(upside-down motifs)主题系列的首批作品之一《一只鸟》(A  Bird, 1972),与马库斯·吕佩尔兹最具标志性的两幅作品《德式主题》(German Motif)和《为一顶帽子所做的安排》(Arrangement for a Cap, 1973)等。

展览还将呈现 A.R。彭克从东德移民之后的第二年(1981年)创作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经典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约尔格·伊门多夫与佩尔·柯克比的许多重要绘画与雕塑也在展览中呈现。

开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明先生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南艺全体师生对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各界来宾致以谢意。杨书记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确立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开局之年。前不久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政协的文化文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联组的讨论活动,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发展中国文艺事业提出了新的期望。我们南京艺术学院全校上下也正在认真地学习领会和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我们相信这一次重要的展览一定会对我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歌德学院(中国)徐央央女士代表未能前来的柯理院长发言,徐央央女士宣读了歌德学院(中国)柯理院长的来信,柯理院长在信中首先对自己未能前来参加本次展览开幕表示遗憾,并对长期的合作伙伴——南京艺术学院表达了感谢。柯理院长认为,本次展览成功地将德国的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带到了南京,而即便是来自德国的艺术,也是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考察了欧洲乃至欧洲之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上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柯理院长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国家边界的概念定义艺术是否有意义或者说是否还有意义——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艺术所思考的主题上·他希望大家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关于内容或形式的思考,关于艺术家自我生存或是社会大型问题的思考的踪迹。

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先生表示:“我很认同在开幕式前举办的论坛上歌德学院(中国)前院长阿克曼先生谈到的一个重要观点——艺术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一个国家概念,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放到具体艺术家的作品当中。本次展览的这一批艺术家在90年代的时候,对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在。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常常会用“表现主义”一词去笼统的概括这些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不严谨的,而本次展览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厘清一些概念。我希望能够把优秀的展览呈现给南京乃至全国的观众。”

本次展览德方策展人柯荔蔓女士说:“这个展览非常的成功,必将在南京市、在中国艺术界留下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势必能打开中德艺术交流的一个新契机,产生一些新的合作或者说碰撞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她表示很高兴选择了南艺美术馆这样一个场馆以及郑闻副馆长作为本次展览的合作者,因为在展览筹备以及沟通的过程都非常地顺利和愉快。她解释了本次展览的标题——《重整丨德国艺术立场》中的“重整”一词,除了重新定位之外,更有将眼光看向未来之意。希望借助本次展览,为普通观众、艺术从业者开启一条全新的道路。”

最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