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龚新如:干上“交通”的艺术家

新浪艺术

关注

1994年,龚新如从江西考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艺术,98年毕业到广东当过老师,半年后回到上海经营公司,做起了视觉设计师;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在2010年公司经营很好的时候突然宣布退出,毅然放弃稳定的高收入回归艺术道路,现在他已经是一名纯粹的艺术家;

龚新如现在的工作方式就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关注道路上的所见所闻。创作轨迹触及绘画,装置,摄影,综合材料以及影像等艺术形式。实践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从普世意识形态中抽离出来,连接每个人,使作品信息还原一个“现场”,成为一个不可预知的“剧场”。唤起观众对现实社会的共鸣。

初次看到龚新如的作品,就被他那些简洁干净的画面所触动。我想这都和他10年前所从事的平面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作品脉络大致分为在路上系列--迷途,在路上系列--囧途,在路上系列--糊途等等。。。。还有大量的装置作品,他始终围绕交通题材展开创作。

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那棵2010年做第一个个展“迷途”的时候竖立在M50艺术园区的交通树,把一些大家熟悉的交通禁令牌错综复杂地安排在一起,让观者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后来从展览“迷途”到2012年的“囧途”;这些系列作品简单的图案和鲜明的色彩对比,醒目又独特,透露出极富个性的幽默感,发人深思,过目难忘。

在路上系列--“囧途”作品是龚新如表达自己身处城市的纷繁情绪,炫目浪漫的颜色,速食消费的文化,空洞的灵魂,各种不明确的指向,看似绚烂的形式背后,是一个个惊慌失措且迷茫的灵魂。通过最简练的艺术表达,将自己脸庞的轮廓线作为基本载体,重复变换着内部的交通符号和颜色。这种表达手法使我们联想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但如李山所说:“他的作品不应归类于简单的新波普”。因为龚新如的作品遵从自己的文化逻辑,自身的语言,修辞和表达方式并明确表达出自己作为个体的“无奈”情绪,这和新波普艺术提倡的不加个人情绪在作品有明确区分。

因此若以创作方式区分,应该归为新媒体艺术。总体来看,龚新如的作品阐述了如下几点:

一:对规则的思考;二:对城市化的反思;三:对生命的关注。大面积的纯色运用通过对比极具张力,再加上有机玻璃易碎却牢固的特质,象征了都市的气质,令人目眩神迷不能自拔。在挑起感官欲望的背后,是更深沉的空虚和无助。在龚新如的作品中,各种交通指示符号表面是在维护交通秩序,实质表达了一种精神的空洞和方向感的缺失。他娴熟的利用了多年从事设计的优势,将形式和颜色提纯,用最简练的线条和纯色来表达自己对于城市的态度。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时刻上演着浪漫的惨剧,如同龚新如作品中优雅的斑马线上的血迹和绚烂中艺术家孤独的轮廓。

在他的装置中汇聚成一个符号化的王国。尤其是作品中对于公路标识的改造,显示出艺术家对于现实困境的反思。现代社会往往通过高度发达的公路系统联结成一个矩阵,个体成为了一个个时常在矩阵中移动的锚点。我们看似自由的意识和行动事实上却无时不刻在被系统所划定的线路中滑动。在路标和指示牌甚至信号灯提供便捷的表面秩序之下,现代人生命的轨迹却被漠地规划着。人在这样一个简单扼要的指示之下也顺理成章的符号化了。

龚新如的影像作品依然围绕禁令符号来展开创作的,整个观看的过程,非常有笑点。他将日常目之所触的事物收集在一起,以其特有的幽默和嘲讽将之加以重组和装配。

从龚新如的作品中看到,集合情绪和欲望的各类描述,并将之标示成路名置于眼前。当观者置于作品前时仿佛经历着标示的指引和提醒,从将观看的过程模拟成在驾驶时对于路标和信号的遵从。如同在警示着我们被自身所设计的秩序规劝和驯化的浑然不知。讽刺的是,艺术家煞有介事地将这些指示标识随意堆砌在一起。混乱的情绪和欲望在这里相互交织、碾压,全然失却了作为平日指示的规整和清晰。仿佛将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突蓦然地抛掷于我们眼前。标示中各种醒目的印刷字体裹挟着渺小虚弱的人形符号,暗示着我们自身的困境,也揭示着某种无可挽回的同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