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新浪当代|群展“神之格思”亮相三遠当代艺术中心

新浪艺术

关注

2018年4月15日,开幕展“神之格思”,亮相三遠当代艺术中心。“神之格思”由知名策展人戴卓群策展,邀请并联合展出尚扬、阎秉会、杨诘苍、余友涵四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神之格思,语出《诗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在此借以引申艺术中幽微、超越和神性的灵晕。艺术之所为艺术,在于艺术本体中的最高品格。如何“格思”而致,亦即达到“神”,或者说“神品”,是不可度思的,更岂可射思?艺术中的神旨和灵晕,不是日常的社会性事务,也不能用一般化的知识和理性逻辑来获致,即非已知的经验,更不是针砭现实的工具。艺术中的“神”,是深入生命本质的对现实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创造。

“神之格思”展览邀请的四位艺术家,分别出生在上世纪40至50年代,尚扬(1942)、余友涵(1943)、阎秉会(1956)、杨诘苍(1956),毋庸置疑,他们均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早拓荒者,其中尚扬、余友涵二位先生更是完整地经历了从革命现实主义到政治解禁后新时期艺术漫长而又激烈的演变历程,始终没有停滞对艺术的持续实验和自我颠覆。阎秉会与杨诘苍的笔墨实验与精神书写亦开同时期气象之先,他们作品中的非叙述性表达和巨碑式意象款曲神会,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实验的标志性范本。

此次展览既展出尚扬、余友涵先生近年来的综合材料与抽象新作,同时也钩沉出阎秉会、杨诘苍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墨实验黄金时期的系列代表作品,杨诘苍于1989年参加蓬皮杜中心《大地魔术师》展览的珍贵画稿也将有幸展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8日。

在本次艺展开幕之际,策展人戴卓群,艺术家阎秉会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的采访:

对话|戴卓群

戴卓群,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于2007年创办《当代艺术》杂志,历任主编、艺术总监。2009年发起并联合策划“暖冬计划”北京艺术维权,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艺术事件。先后与众多艺术机构、学院与美术馆合作策划展览与讲座,文章亦陆续发表和登载于国内外专业期刊及相关出版物。策划的展览主要包括:“游戏”、“物的觉醒”,北京白盒子艺术馆,2011年,“长物志”系列项目,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老东西”,北京杨画廊,2013年,“自觉:绘画十二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14年,“文明”系列项目,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2014年,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年,“观念符码:语言与形式之维”,香港保利艺术中心,2015年,“歧感激流:通向语言的绘画”,北京今日美术馆,2016年,“世界之中”,巴黎A2Z画廊,2016。

新浪当代:作为本次艺展的策展人,您的策展初衷是什么?

戴卓群:这个展览叫“神之格思”,我是用了诗经里面的一句话,初衷是邀请四位艺术家来探讨艺术的本体性,是这个展览最核心的一个指向。当然就决定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主题,或者说建立这样的一个框架。可能对于《诗经》,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某种程度上,化约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气质或属性,一种最基本的特征,比如我引用的这句话“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简单的说,就叫“诗无达诂”,是说诗的奥义,不是可以来量化,或者说直接来解释,给他一个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它不能解释,它需要你去领会,可能是一种形而上的投射,一种灵光闪现,一个或者用本雅明的语汇,但也是翻译过来,叫灵晕,艺术中的灵晕。所以呢,这是一个主题,就是这样界定这个展览的基础,或者说是赋予展览的一个气质。

然后我邀请了这四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是有一个呼应。彼此之间是会有一个款曲神会,或者说异质同构的一个关系,这种关系之间会生成对话,所以它不是孤立的。简单来讲,比如说我邀请尚扬老师和余友涵老师,选取他们的作品,从题材上来讲,都是从风景出发的,当然尚扬老师展出的作品“坏山水”,是带有现实批判性的,因为是那种被破坏的今天这种现实下,现代性工业化的摧残之下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古典意义上的审美参照物。当然按照他们用的媒介来讲,都是油画,油画里面没有山水这个概念,那么我们一般意义上约定俗成的讲,就是风景,可能这是一个出发点。所以说他们都是从风景出发,然后来通过各自艺术语言的转化,当然双方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转化的方式都不一样。而这种转化更能真正代表他们在艺术本体,在艺术创作维度上,就是说触及作品的品与格。

再到阎秉会和杨诘苍两位艺术家,用我认为较贴切的概念来讲都是笔墨。对,他们是从笔墨出发的。当然也可以,就是使用今天更普遍的词汇叫水墨。但其实这个词汇我是不认可的,因为它是一个媒介的概念,媒介概念还是一个现代性产物,比如说是为了呼应油画,版画,它是以媒材来界定产生了这么一个特定的东西。但是他们两位艺术家所探讨的是中国绘画里面的笔墨传统,所以它没有水这个概念,笔墨更多意义上是语言问题而非媒介问题,这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的可以对话的一个空间。第二方面就是说,看到展厅进去,阎老师的巨碑式的这幅,当然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山水,但是它不是具象的,也不能叫抽象,是形而上的一种意象化的表达。你可能会联想到溪山行旅,或者宋元以来诸多巨障名迹,因为历代山水画的巅峰级的人物,大抵都会有这样巨障式的作品传世。

表现了一个今天新的东西,比如杨诘苍,他的千层墨,也是尺幅巨大,这种巨碑式的。他们各自的经历,杨诘苍是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一直在法国和德国定居。然后阎秉会是生活在天津,他是在一个非常本土的环境里面,但是各自经过这么多年,在自己的领域里的探索,然后今天我们再来看,感受到他们好像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神会。有很多特征,可以显现出来。比如说这种巨碑式的意象,包括对笔墨的痴迷,积墨法的语言方式,同样对艺术精神性的崇奉等等。包括他们尤其注重艺术的品格,所以又讲到“神之格思”,因为在这里“格”是个动词。北宋理学讲“格物致知”,是吧?它是一个行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当然神不是一个宗教概念,也不是一个很具体的神灵什么的?它是一个观念,或者说这又是另一个中国艺术里面的及其内核的概念,就是对品与格的判定,也可以说是美学批评的标准。从魏晋至明清,一千多年间,中国绘画里面始终贯穿的就是以“品”来评定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高低,你是能品?还是逸品?还是妙品?还是神品?这是比较主流的“四品论”。其实历代流变有很多版本,比如说“十品论”、“六品论”,历代是有演变的,但是到最后,采用以四品来评定。那在这个评价体系里面,艺术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就是“神品”。

那么这个标准是如何建立?这种品和格是怎么确立?这就回到艺术本体上面来。艺术本身的品格高低的品评,就像刚才给你讲的四品,你比如说“能品”,用很通俗给大家来介绍的话,具备了这个能耐,也就说明你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你的技术很好,你的品位也有,笔墨也不错,就叫你能,这就属于能进入“品”了,否则就叫不入画品,成为末流。再往上,比如说“逸品”,逸品是其实更多来说针对文人画的一个概念。对于士大夫阶层,他们可能主要是做官,是读书人,他们不是院画家或者职业画家,功夫可能没那么扎实,但是他们的文化修养好,所以会用一个词,叫逸笔草草,或者得意忘形,可能会画的比较简单,但是立意高,或者他审美品位好,就是逸品。你比如再高就叫“妙品”,妙品可以解释为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也有把逸品排在妙品之上的观点,这属于美术史的公案我们不做判断。但是真正最高的叫“神品”,神品就是非人力所难以企及的了,历代会把这样的作品称之为是神迹。

回到我们这次的展览,我们当然不是说展览叫神之格思,所以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就都是神品。但是我希望用这样的概念框架来重新唤起,就是艺术本身或者艺术品格本身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如何去审视、衡量、评判最好的艺术。

对话|阎秉会

阎秉会,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2016年    水墨作品参加“第二届香港水墨艺术博览会”

2016年   书法作品参加 “书法的解放——对话井上有一艺术展暨纪念井上有一百年诞辰  

2017年   “中国水墨艺术特展”            (张家港美术馆)

2018年   “当代中国纸本作品观察”      (伊普斯威奇博物馆)

2018年   “中国水墨现场·天津2018”     (天津美术馆)

2018 年“神之格思”尚扬、阎秉会、杨诘苍、余友涵四人作品联(798三远当代艺术中心)。

出版:

入选《当代中国美术史》、《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水墨画史》、《今日中国美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大陆中青年画家百人卷。国画篇》、《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1、2、3、4册。《95中国水墨》、《迎香港回归艺术大展。中国画卷》、《97水墨传呼画集》、《98上海美术(水墨)双年展》、《笔墨—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瑞典马尔默美术馆)《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美国纽约 P.S.I 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焦虑与突围—现代水墨艺术》、(其中第六章第一部分专论阎秉会现代水墨作品)、《墨》、《六月的风》(日本)、《中国现代书法集》、《现代书法集》、《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

个人作品集:

诗集《俗禅》

《阎秉会书法》

《黑白史——中国当代水墨阎秉会专集》

《秉会笔墨》

《秉会画瓷

《仞》阎秉会作品集

作品收藏:

天津美术家协会(1988)

日本东京大田区美术馆(1990)

美国旧金山树华基金会(1996)

丹麦文化艺术交流公司(1998)

(丹麦)中国诺维信公司(1998)

丹麦LISE VLISEN博物馆(1998)

上海美术馆(1998)

烟台美术馆(1998)

香港艺术馆(2001)

广东美术馆(2002)

中国美术馆(2010)

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及中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新浪当代:开始聊聊您的作品内容

阎秉会:你问的内容,我把它分成两部分,一方面,这种类型的作品不像山水花鸟,人物,传统的那种形态和类型。不管怎么说,那种类型,你一眼看出来能够辨别出它的形态,不管他用什么方法画的,它是个山水,或者花鸟和人物。我这种作品已经不是那种类型了。刚才有个美国人问我,他说你这算抽象吗?我跟他讲和西方的冷抽象,热抽象不一样。我这里既有近乎抽象的形态感觉,又有中国强调的精神意象,这两种意识和感觉的结合,形成了我的作品类型,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现代水墨中有些艺术家,偏重强调媒材性,也就是说利用纸、墨、水的各种可能的效果进行探索。一直以来,我始终强调精神性表达。所谓精神性,就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深处的精神,信念,情感,以及哲学思考,人心最深处的真实,人性最渴望的状态等等这些。如果说内容,说的就是这些。这种内容,不是讲一个故事,或者画出一个形象,而是创造出凝聚了人性精神的某种意象。那这些怎么理解或怎么欣赏,对有阅历的一些观众,或者说即使没有太多人生阅历的观众,他也能凭心理直觉有所感受。比如说我们看一座建筑,听无歌词的交响乐,或者面对高山大河时,人心都会有所感触,或者感动。或者有种种联想。

新浪当代:那么您创作这个水墨的这种创新性的作品,您的初衷是什么?

阎秉会:初衷就是要以我的笔墨语言方式表达我感受体验到的内在的种种精神状态:情思方面,信念方面,人性方面等等。就是说我的作品必须融入这些意蕴,形态上又要特别简括单纯。理解或感受这种作品,表面看似乎不够直观,因为约定俗成讲的直观一般指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的直观性,这实际上只是指眼睛的直观辨认能力,而更加重要的心灵的直观感受能力往往被严重忽略了。时间一久,人就很容易慢慢丧失了以心灵直接感受自然、感受艺术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恰恰是从事艺术创作,和感受欣赏艺术之真魂最最重要,最为可贵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这种能力不强,人往往只具有现实的世俗生活,而很少具有丰富深层的心灵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作品只需要观众用心灵的直观能力去感受、用直觉去体验就可以了。

参展作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