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生命的张力 多维的意象—陈辉环境雕塑艺术的感知

新浪艺术

关注

陈辉简介:

1989-98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4-2005年国家公派赴俄罗斯彼德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

现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 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院雕塑》副主编。

生命的张力 多维的意象—— 陈辉环境雕塑艺术的感知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类原先作为祭奠、纪念以及意味着超自然对象的在场的雕塑,承载了人与时空及形而上对象举行对话的历史内涵;在现当代文化中,它已经逐步成为艺术家对于时空、材质和观念形态予以自我表现和实验的空间艺术形态。中国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快速的城市化、商业化及文化的多元发展的需求,给城市景观变更中的雕塑艺术的兴盛以时代性的机遇,并为雕塑家的艺术探索与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许多雕塑离开架上和美术馆而步入开放性、流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现实。其间,在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美学意趣和时代精神的探索与演绎,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环境美学及其景观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方面,而雕塑家则依据自身的心性和修养进行着属于自我的艺术语言的探索与表达。著名中青年雕塑家陈辉指向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创作与持续的探索,即成为这一雕塑大潮中的一个富有特性的情形和例证。

应该说,抽象与构成的交织,理性与抒情的混响,是陈辉步入成熟的雕塑语言的重要特征。陈辉的雕塑艺术的基底是来自对于自然物象构成的节律和内在心象波动的旋律的同构。一方面,其雕塑走出了早先学习阶段的写实与模仿方式,另一方面,他在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及其美学诉求中寻求与自然和雕塑过往经验的对话。从而迷恋于数理美感中的自由表达,以及在对于不同材料的体悟和驾驭中呈现其雕塑的表现力和对于物质表象世界的超越。他尤其乐于运用抽象性的形式结构及丰富的肌理对比去塑造如同音乐般的节律和不同凡响的空间意象,从而引发人们的遐想或哲思;或在富有几何感和工业感的制作中去演绎和诠释自然的浪漫与时空的变动不拘。由于陈辉的户外景观雕塑,许多是为特定的环境和公共场域而创作的,因此,他也十分注重作品与环境及背景元素的相互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关联性和融入性,使之具有整体的艺术表现效果。而这正是对于环境雕塑与其所在空间及其相关的人、场所及时代文化特征之间存在的多重关系的探索。

艺术在于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创造力和独特性。陈辉的雕塑注重形式的力量与内涵,他善于探究和调动雕塑的形式语言在作品的整体与局部、外形与结构、质地与表现手法的冲突中达到平衡与完满,在总体上形成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形态,而不是一般的象形的或叙事性的铺陈。历史上的雕塑及雕刻,均走过了所谓意象到具象再到抽象表现的认知和发展过程,我们从石器时代的堆石艺术、摩崖雕刻到中古时期的符号化、类型化雕塑,再到近代的具象写实雕塑和现当代的抽象性或表现性雕塑,均可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随着人们所处的时代、观念及物质与技术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作为雕塑最为传统的材料之一的石材,通过哲性的思维和现代美学与技术的磨砺,生成出不同以往的雕塑形态。处于敏感而勤于探索状态的陈辉,在运用石材创作景观雕塑方面,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他往往把抽象性的雕塑结构与富有心理情愫的象征性内涵相糅合,创作出富有矛盾与谐和及情感寓意的现代感雕塑,使得人们在观赏时步入某种哲理与审美相辉映的境地。如他为芜湖国际雕塑公园创作的环境石雕《高山流水》,运用雕塑形态、空间意味和结构与节律上的反差与对比等因素,以简约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然世界的某种节律和人的心理的内悟,在简约的雕塑语言中抒发诗性的感悟,也与所在场域形成了某种对比和隐喻。

在运用坚硬而厚实的石材的创作中,陈辉也善于运用曲线运动之柔性以及具有心理张力的收放节律去表现雕塑的情感寓意,并在有限的造型元素和手法中试图展现其生命内涵与想象的无限性和模糊性,此类雕塑中较为典型的是他创作的设置于清华大学校园中的石雕作品《凝聚的风景》,雕塑通过在对于材质属性和寻常心理经验的挑战而展现实物的聚合与变动,凝聚与消散;在此富有哲理的寓意和集约性的造型语言中,以一种近似而协调的雕塑语汇和空间节奏,去表述具有普遍性的自然内涵与法则,如此语言风格的雕塑,放置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的大学校园的景区中也是适得其所。他为东华大学校园环境创作的雕塑《升腾》,也有异曲同工的视觉和心理效应。

陈辉的抽象性雕塑中,虽呈现出数理几何的理性和非叙事性,但也流露出作品中蕴含的主观情感及东方文化的意蕴。这使得他的抽象性雕塑并不排斥或掩饰艺术的文化根性,而是把自身的文化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艺术语言形态的探索之中。我们从陈辉为深圳万科国际会议中心创作的环境雕塑《石》中可以看到,他长期注重雕塑材料及其空间形态、表层肌理、构成关系以及对于观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在《石》的创作中,他把富有中国传统文人意趣及审美意味的太湖石的质感及空间形态加以解构和再塑,在雕塑的空间和肌理的变异与对比的矛盾性之中去演绎现代人的审美意志及创造性诉求,从而形成富有象征意味的现代雕塑,其中把物态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思维及技术属性加以同构,形成视觉和心理的抗衡与重构,并合理融入现代建筑环境的美学氛围。

他以金属和石材创作的环境雕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把自然形态的某些富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存在特征加以提炼,形成空间与形体的审美性呈现,在刚柔、曲直、线面及质地的对比中,形成某种象征性的寓意和对话,把寓意性与观赏性加以艺术的结合和表现。可以说,陈辉对于雕塑自身的形式及其语言结构的敏感性和探索性,表现出一个雕塑家的专业修养和审美取向的特性。如在20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抽象主义及构成主义的雕塑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艺术自觉与自律性理论的激荡,显现出艺术摆脱宗教崇拜后的自在意识;另一方面,显现出人类生产力、科技形态以及高度个性张扬的社会文化语境,使得雕塑艺术在表现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与情感世界的维度、形式和媒介形态,发生了重大的扩展和创造性。如我们在20世纪20年代的塔特林(Tatlin)、罗德钦科(Rodchenko)5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雕塑家朱斯•德•里维拉(Rivera)、梅尔-丹尼霍夫( M.Dannyhoff)等人的作品,均以钢材、线性的及构成的多种创造性雕塑形式,以空间、时间和材质表现的各种可能,表现艺术家内心对于自然、社会和观念思想的认识和想象力,从而冲破了传统雕塑的空间概念和表现形式,并且超越了传统雕塑美学的藩篱。而这类雕塑的创造,与当时和后来的城市化、现代化的都市建设形态及视觉美学的发展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必然性。而中国上世纪晚期进入大规模、快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及开放性空间的建设时期,当代城市环境之雕塑的形态有了较为多样性发展与尝试的可能性,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陈辉的金属雕塑及金石并用的雕塑艺术的形式手法,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个人创造能力,如他创作的滨水景观雕塑《节节高》,采用金属线材的空间构成方法,把雕塑呈现的强烈的几何化韵律和自然植物生发的有机性以及现代雕塑艺术的形式感相融合,并与主题性展示空间的内涵和环境相融会,展现出人、环境、空间与艺术的内在关系,显现出整体性的设计与艺术美学的诉求,而钢材及其结构的运用与发挥,在户外雕塑作品的尺度、形态及空间环境的利用上均有其特殊的意义,陈辉的构成性钢材雕塑的创作与设计,往往正是运用其材料和技术上的现代特性,与环境中的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绿化植物、社会交往空间以及具有人文意味的场所内涵加以整体性的考量,使得作品与其相关物理因素和社会及心理因素存有合理的关联性。如他为上海万达酒店广场创作的喷泉雕塑以及金石并用的水幕景观墙体等环境艺术作品,善于利用雕塑材质及其形体结构所呈现的视觉韵律及肌理的美感,去诠释和烘托作品所在环境的属性及场所的涵义,尽可能使雕塑作品与特定的空间场所相融合或具有其特殊的地标性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作为环境的点缀或纯粹的视觉装饰。

为环境而创作或主动融入环境的雕塑艺术,必然在其意象、主题、形态、尺度、风格、材质以及与有关环境元素的关联性方面,须有其多维度的思考与创造,从而使雕塑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作为其精神性的某些象征与昭示。陈辉的一些环境雕塑则注重这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推敲,使其作品为环境的整体品质及文化内涵增添色彩与形式美感。并且,他创作的另一些环境雕塑,由于考虑作品与所在场所的属性及其主要介入者之间的适应性和对话性,因而也注重其雕塑的公共文化寓意和展示方式,使作品成为场所精神的代言者或激发者。如陈辉为北京西单购物中心广场创作的钢结构雕塑《快乐一家人》,作品以都市家庭与欢乐生活为主题,以简约的符号化形式,以平面化及通透的空间处理方式,使之与城市广场的休闲、交往、消费与游乐的环境氛围相贴切,使作品具有某种空间内涵的揭示,对于介入此场所的社会群体的行为或情绪有所激励,从而成为场所形态和内涵的组成部分。包括他为休闲与交流环境所创作的钢板人形座椅,均具有其现实的功能性和环境美学的人文特性,有利于公共场所的社交生活与艺术欣赏。

中青年雕塑家陈辉的雕塑创作能力、美学趣味、风格形态具有其独特性和多面性,从他的诸多架上雕塑和涉入城市环境的大型景观雕塑来看,均给人以显著的时代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审美享受。他的雕塑艺术的美学态度一方面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注重雕塑艺术语言及风格的探索与理想性,追求雕塑内涵的生命活力和多维度的象征与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注重雕塑艺术的文化传承及其地域和环境特性的约定性与标示性,而非架上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复制与放大。此外,陈辉善于把清华美院雕塑艺术传统中对于形式美、技艺美和设计美的文化经验与自我的艺术个性及趣味加以整合性的发挥,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的艺术态度和风格样式,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及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多元格局中的一位持续前行并多有斩获的知名艺术家。

2018,03,笔者于燕园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