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在南京穿越疯人院
2017年12月6日至10日,由那特艺术学院和南京界外者原生艺术工作室共同主办的南京首届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顺利举办,这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是中国原生艺术的一个里程碑。郭海平从个人的拓荒行为发展为凝合了艺术界、精神卫生和康复托养系统、社会界多方力量合力推进的事业。本次培训班也显示了原生艺术在中国具有跨学科的综合学术价值,包括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跨学科的价值。
一、需要穿越的多重障碍
中国原生艺术拓荒者郭海平在2006年进入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开设画室,到2014年建立建邺区社区原生艺术画室和2015年建立鼓楼区社区原生艺术画室,从个体的艺术探索行为,发展为团队性的事业,相继引入了南京大学毕业的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界外者工作室跨越了政策的、社会的和跨学科等方面的障碍。
“穿越疯人院”是一个多维度的隐喻,首先这个隐喻指出了今天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越来越大,但面对这个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现有的康复、治疗手段非常单一,基本上依靠化学药物,或封闭式隔离,这种方式只有短期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各种副作用都会体现出来,而且是积重难返,由此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个障碍和难题是必须要穿越的。
其次这个隐喻还指出了今天中国的精神病院和社区精神康复托养系统之间的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和社区还有不少困难,如何在社区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符合他们精神特质的康复托养和生存空间还面临很大挑战。
此外这个隐喻还指出了需要找到符合这个群体的精神特质的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道路。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指出了亚洲人偏感性的精神特质,更适合用艺术等感性的方式而不是西方理性的精神医学模式去服务精神疾病患者。原生艺术作为符合这个群体精神特质的方式,更利于他们穿越疾病的障碍。而且原生艺术可以改变传统公益和慈善理念的局限,精神与智力障碍患者通过原生艺术完成了从病人到艺术家身份的转变,这种身份的转变有利于公众用更平等的视角看待他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穿越疯人院的隐喻还不局限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上,原生艺术的魅力还吸引文化界和公众去跨越一些障碍,这种障碍就是过于依赖理性的思维模式,过于依赖传统的、甚至僵化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人的本性和天性,忽略了感性世界对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原生艺术可以让人去跨越这种障碍,人人都可以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之下进行艺术活动,不必拘泥于经验和技巧,从而打开自己本性和天性,在高度紧张和压抑的现代文明生活中开辟一块绿洲。
二、艺术的力量
本次培训班的核心是以原生艺术为导向的,艺术在为这些特殊群体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和举足轻重的力量。著名艺术史学家、那特艺术学院院长吕澎从艺术史的角度展望了原生艺术的重要价值,潘知常教授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探索了原生艺术的价值。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亲自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切身体会原生艺术的魅力和作用。
吕澎院长在《原生艺术——当代艺术视角》讲座中指出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艺术,是一种力求精确再现现实的艺术,这为西方的学院派艺术奠定了准则,而19世纪开始兴起了现代艺术的潮流,学院派追求比例和造型准确的艺术渐渐被打破,艺术表现更加注重人的主观体验,而20世纪兴起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则更强有力地区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超现实主义和原生艺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都致力于探索人类潜意识世界中无限的创造力。
吕澎院长在讲座中提出原生艺术在当今中国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可以实现拯救的功能,原生艺术可以把潜意识世界里动荡的力量通过艺术和形象的方式释放出来,这种疏导的方式是一种拯救和医治的力量,尤其是在今天现代生活的节奏、压力和变动越来越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除了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可以发挥作用之外,艺术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意义是艺术领域里的发现和发展,当代中国艺术虽然得到了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但划时代的作品却很少见到了,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因为那个时代思想刚从封闭的状态走向解放,思维非常活跃,艺术的创造力也得到极大的释放,而今天艺术要再次进入到这种思想解放的状态需要回到人类精神的源头,潜意识的深处,这个蕴含了巨大创造力的尚未探索的领地,原生艺术就是这种回到精神源头的艺术形式。
第三个意义是原生艺术可以启发人们思考人存在的意义,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人类的很多行为和活动有被取代的趋势,在这种挑战之下必须重新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的独特之处和不可替代之处,而原生艺术表现的人类深度精神形态可以展现人类存在的独特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生命美学创始人潘知常教授为学员带来了《原生艺术与生命美学》的讲座,他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地表现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需要,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需要的满足。在直觉能力测试水平上,一般人只有20%至30%的准确率,但精神病人却达到了86%至92%。历史上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中有相当比例的人罹患过精神疾病。此外,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艺术可以超越理性思想,能激发人情感和感性的一面,在这个广阔的生命领域里艺术和原生艺术能扮演重要角色。
潘教授还指出了艺术和原生艺术的终极关怀意义,终极关怀是一种把精神从肉体中剥离出来,而且与人之为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绝对责任建立起一种直接关系的阐释世界与人生的美学关怀。这是从“人是目的”和“人是终极价值”、从世界之“本”、价值之“本”、人生之“本”的维度去阐释世界与人生。中国原生艺术拓荒人郭海平致力于发掘的原生艺术就是一种走到人类根本之处的艺术,是从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终极价值指引之下的艺术,从生命美学的视角下来看,原生艺术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
在培训班期间,学员在原生艺术画室进行了自由创作,这些学员有些是从来没有进行过艺术创作,有些是有一定艺术基础的,郭海平从中选择了十几张有代表性的画作点评,从作品的形式、颜色、整体来判断这个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程度,让学员亲自体验到原生艺术的独特之处不是形式上的美感,而是在于表达内在世界的深度,这对学员开展原生艺术服务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社科的视角
原生艺术在1945年被让·杜布菲定义之后处在一种相对小众的状态,但原生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原生艺术关注的是人类精神的原创性与文明互动的永恒主题:理性和感性的关系、系统知识与原初创造力的关系、以及过度发展的文明和自然意志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同学科都可以从自身视角去研究原生艺术。
周晓虹教授是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有独到的和丰富的建树,周教授在本次培训班的讲座主题是《精神分析与原生艺术》,周教授回顾了精神分析思潮的诞生与发展脉络,精神分析的目标是重新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广阔精神领域建立起对话和交流,这个广阔的精神领域在弗洛伊德的学说那里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荣格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意识学说,并拓展到集体无意识的领域。
通过精神分析反观文明的议题,周教授在讲座指出:“在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中,每一个体,就其本质来说是文明之敌;文化的本质就在于禁止和限制人类。” 郭海平在2016年进入精神病院试图发现在文明之外的艺术,正是看见了弗洛伊德指出的这个巨大的文明悖论,而要跳出这个悖论就需要回归本能和回归自然意志。
周教授还介绍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十分强调蕴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强大力量,认为这些力量对人类精神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集体无意识中蜇伏的先天倾向被荣格称之为‘原型’(archetype),这是心理经验的先天的决定因素,它促使每一个体按其本族祖先在早期面临类似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方式去行动。一句话,原型是‘本能行为的模式’”。有大量当代的原生艺术作品和远古时期人类的艺术如岩画、图腾等有着高度的近似,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是解释这种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也能解释原生艺术和其他艺术相比较下的独特魅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教授为学员带来了《疯癫与文明》的讲座,系统地介绍了福柯著作《疯癫与文明》,展示了欧洲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期以及现代时期疯癫和文明关系的不同形态,在中世纪“疯癫是个一般的经验,是一个平庸的现象,在一个庞大的愚蠢和罪恶体系中占据着不显山露水的一席。”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成为一个重大现象,疯癫的意义复杂多样,人们将疯癫看作是各种各样的对象,有人认为只是可以嘲弄的笑柄,有人认为疯癫者带来了启示的信息,文艺复兴时期也将疯癫看作是最大的恶习和人类弱点,但是它并没有危险,是一个普通景观。文艺复兴时期人和疯癫可以进行交流,疯癫并没有作为一个异质性的他者被欧洲文化排挤出去。
古典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尤其是18世纪时期,疯癫受到理性文明的系统性的控制,疯癫者不仅受到了禁闭,而且被纳入资本主义的劳动体系里,并被当时的劳动道德观所控制,文明与疯癫不再处于一种可以交流的状态,而是越来越趋于沉默的状态。在以人道主义为旗号的精神病院诞生后,疯癫者的命运并没有改善,其苦难却变得越来越内在,疯癫者受到孤立、缄默以及道德主义的无休止审判,一切都是以文明的彬彬有礼的方式出现,精神的冷暴力却无处不在。
福柯把艺术作为疯癫者抗争理性和道德束缚的渠道。由于疯癫“征服”了众多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因而,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疯癫才可以聚集它的能量瞬间爆发,可以同理性进行全面的对质和论争。虽然现代和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用非理性的方式创作,但疯癫依然有超越艺术的不可测一面。
四、探索新型康复托养模式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院何侃院长为大家带来了《优势视角下的身心障碍者》,和学员们共同探讨了三个话题:一、我们对“残疾”了解多少?二、他们需要怎样的支持?三、身心障碍者的身心特点?
针对第一个话题,何侃院长指出了残疾的传统定义是有缺陷的,她倡导对残疾的一种新型的理解:“‘残疾’或‘障碍’是普遍的人生经验而非特殊人群的少数经验,是‘生理心理条件’与‘环境条件’互动之下的结果,有‘残疾’和‘障碍’的人,不应称为‘残疾人’,而是‘处于障碍情境中的人’。”何院长强调要用优势视角来看待这个群体:“我们不要去看他不能的地方,我更多要看他能的地方。‘优势视角’是你不要拿着放大镜到处去看他身上的黑点,可以站在远处欣赏一下他身上有没有亮点、闪光点。”
关于第二个话题“他们需要怎样的支持?”,何院长指出第一个我们要消除公众的消极性认知。第二是强调“赋权增能”,首先是要保障这个群体的各项合法权益,其次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他们更好的独立生活、融入社会,这就是“增能”。第三就是提供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个性服务。何院长还指出:托养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内容,托养里面有康复、有就业、有特殊教育、还有心理,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内容。而且在托养当中精神障碍的托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需要用专业的服务来支持,需要建立一个支持的体系。
关于第三个话题,何院长指出:“对身心障碍者的身心特点有不同的看待视角,一种是问题视角,当我们去解决他身体障碍的某些问题,需要精确诊断的时候需要问题视角,但是从根本上我们把他作为一个个案来面对的时候,不能用问题视角,问题视角更多的把他看作消极的;而优势视角关注的是怎么样把一个人内在的力量和周围的资源整合起来,调动起来,有三点要特别提到:优势视角会强调一个人的长处、一个人的潜能、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成绩业绩。”
原生艺术充分利用了优势视角来看待精神与智力障碍群体,不再是把他们当做有缺陷的人,而是把他们当做有特殊天赋的人,从原来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身份转变为艺术家之后,受到了平等对待和尊敬。
南京界外者工作室负责人郭海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从原生艺术到原生艺术治疗》的讲座,介绍原生艺术的基本概念,国内和国外的原生艺术现状,郭老师着重介绍了原生艺术治疗的四个维度,原生艺术治疗是一种通过原生艺术来修复人与自然、社会的分裂,并让人的精神完成和谐统一的过程。原生艺术治疗包括自然治疗、个人治疗、集体治疗和社会生态治疗的内容。
个人治疗:原生艺术个人治疗是指个人的潜意识在受到压抑时,原生艺术创作可以通过移情、投射、象征、升华等方式为压抑的个人潜意识提供一个突破和超越的通道,同时,原生艺术还可以通过将变幻莫测的个人无意识进行物化,以便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更好地发挥作用。
集体治疗:原生艺术集体治疗指原生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个人的潜意识,而且还可以让个人平时意识不到的集体潜意识得以显现,这个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正因为有了这个集体经验的显现,创作原生艺术作品的个人和见到这些原生艺术作品的公众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共振和共鸣,公众在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让创作者个人的存在价值得到了承认,同时也让公众获得了精神上的帮助。
社会生态治疗:原生艺术社会生态治疗是指当原生艺术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后,它将对艺术、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专业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不同文化学科都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只有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之中,人的精神才有可能不再分裂和迷失方向。
自然治疗:原生艺术自然治疗是指自然意志在原生艺术创作整个过程中始终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人的精神处于危险境地时,生命必然会尽最大可能地调动自身的潜能,以此来防御和抵抗各种危险的伤害,这其中就包括调动平时被忽略,甚至被抑制的潜能。用艺术来防御和抵抗各种精神的伤害是人类在数万年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今天它已成为人类不可忽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
五、第一线工作的经验与挑战
原生艺术社区服务要落地生根就必须面对诸多运营和管理上的挑战,界外者工作室的运营主管赵莹为学员带来了《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的运营和管理》,对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进行了历史回顾,展示了工作室是如何从精神病院的探索到扎根于社区,是如何从一个个人艺术探索项目演变成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项目。赵莹老师还介绍了工作室的组织架构,介绍了在三个时期工作室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在初创期(2014-2015年),艺术家的需求相对较少,此时公众漠视,不了解、不理解,政策支持极其有限,此时的服务集中在为艺术家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创作空间,并提供画材和基本的服务,此时的管理要求是有场地、少量资金和基本服务人员即可。人事、行政相对简单,财务仅需要资金流水。
在探索期(2015-2016年 ),画家的内心展开,开始有自我主张。此时的政策开始鼓励这个事业,公众认知有所提高,社区更加接纳。此时的服务内容除了提供创作环境和画材外,沟通支持需求提升,艺术展览艺术之外的服务内容增加。此时的管理要求是规范的财务管理,项目化探索,人员素质要求从而团队管理要求提升。
在发展期(2016下半年至今),画家有多元的内心诉求,外在体现为对发展的可能性和对发展的期待有更高的要求。此时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政策鼓励且有期待,公众认知有限,但社区接纳进一步提高。此时的服务内容有:工作室综合管理;艺术展览和作品推介;衍生品开发和公众宣传推广。管理要求:全面的规范化管理;团队综合能力和专业能挑战;市场和筹资也有更大的挑战。
管理的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1.工作室(服务项目)管理;2.财务管;3.战略管理;4.合作管理:政府合作、企业和个人捐赠方合作、学术合作、衍生品开发合作;5.团队和志愿者管理。针对这5个方面的内容,赵老师举了不同的例子来说明。
界外者工作室的行政主管汪洋为大家带来了《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从行政管理、艺术家服务、画作与文献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个主题。行政管理包括服务团队管理和安全应急措施,服务团队的管理由:艺术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社工师、政人员、财务人员构成,每种岗位都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在艺术家服务板块里,汪洋老师向学员介绍了艺术家招募和服务方向、早期创作期、艺术语言风格的初步形成期、创作低潮期、发展期等不同时期的管理要点,并以乔雨龙的个案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说明管理策略的变化。画作与文献管理包括:和监护⼈人签订合作协议,作品管理,作品电⼦信息管,有关原生艺术的文献管理。
汪洋老师强调在工作室日常管理中,调动家长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只有监护人和工作室达成了共识,监护人之间也形成团结的关系,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才能获得强大的前进动力。
界外者工作室策展人张琍沫的讲座是《欧洲原生艺术现状》,她在法国学习艺术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是原生艺术与艺术市场,长期深入欧洲原生艺术重要机构调研,并和原生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交流,收集了大量的第一线的资料。该讲座介绍了欧美的原生艺术工作室、博物馆、艺术市场以及民众对精神智力障碍患者和艺术的接受程度的现状。
古根的“艺术家之家”原生艺术工作室,由雷欧·纳瓦提医生建立,一开始只是尝试让精神病人绘画,但发现他们非常有天赋,之后带领这些病人离开精神病院进驻“艺术家之家”,让他们自由生活和创作,这些病人的身份改变为艺术家,古根“艺术家之家”的探索有很大影响力,欧洲有不少机构开始效法这种做法。比利时 La « S » Grand Atelier 工作室,与当代艺术有很密切的联系,每年都会邀请艺术家、音乐家、诗人等进驻工作室,互相激发灵感,共同创作,其目的是反思精神和智力障碍患者的地位和艺术家的地位,以及跳出传统的艺术定义和框架,探索新的道路。美国的创意成长艺术中心,由心理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创建,目标是为残疾人创立一个有创意的艺术中心,目前发展为一个1200平方英尺的空间,每天可以容纳80名艺术家共同创作,该机构的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进入原生艺术展览,也进入了一些著名的当代艺术展和博物馆。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是世界首家原生艺术博物馆,1971年让·杜布菲把自己全部收藏捐给了该博物馆,135位原生艺术家的40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是原生艺术研究的重要参考,目前博物馆不断扩充自己的藏品,面向全世界收集原生艺术作品,展览的方式是尽可能维持原生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环境面貌,而不是主流艺术馆的陈设方式。法国的传奇工厂博物馆,创始人是阿兰·波尔博内,主要是收集边缘人士的界外艺术作品。圣皮尔艾堂博物馆,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原生艺术博物馆,目标是向公众展示全世界的原生艺术及相关的作品。比利时的吉斯兰医生博物馆,是一家精神病学历史博物馆,通过展示社会、文化和原生艺术方面的内容改变大众对精神病的看法。
关于原生艺术市场方面,欧洲经历了从杜布菲时代的不进入艺术市场,也不进入当代艺术领域的时期,到今天原生艺术在艺术市场上越来越活跃,甚至进入到顶级艺术拍卖行中,而且原生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当代艺术的博览会、博物馆。在当代欧洲,民众对精神与智力障碍人士的接纳程度已经很高,这个群体不再受封闭和歧视,而是可以自由和平等地生活工作,艺术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不是把艺术当做高高在上的文化,而是把艺术当做生活的日常需要。
界外者工作室研究室负责人陈书山目前负责工作室的研究和公共宣传方面的工作,他工作的核心是深入到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和内心,也深入到他们的家庭以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为每一个个案建立生活的、医学的、艺术方面的档案,为将来与不同研究机构的合作做准备,在讲座中陈书山为大家带来了《南京原生艺术家个案分析》的讲座,展示了五位原生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艺术作品,并运用艺术、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他们的艺术。
介绍的五位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疾病,而且每个人的艺术语言都非常独特,通过这些个案可以发现原生艺术和其他艺术相比的独特之处。原生艺术家玥玥是一位智力障碍患者,她的艺术语言是画抽象的色块,她的作品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所使用的颜色充满了自然的柔和和神圣,她作画的方式看起来是机械重复的,但在喧闹的现代文化里却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与现当代抽象艺术经历了反思而选择这种艺术语言不同,玥玥并没有经历文化的反思,而是一开始就站在了精神的源头。胡欣怡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她来画室时间不长,但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她画的都是日常见到的事物:小鸟、马路、风景等,然后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一层又一层地覆盖,最终呈现了朦胧神秘的画面,她的艺术不仅在结果上有价值,在过程上也有重要价值,这正是原生艺术家的特点,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杨旻是一位精神分裂康复者,他的原生艺术与原始艺术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即原生艺术也是一种精神返祖现象。陈宝桂是一位癫痫患者,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也让他自己的信仰得到了更丰富的表达,他独特的拼画反映了他疾病给他带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丽洁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患者,也是一位单亲母亲,要养育未成年的儿子,这给她带来很大压力,她受到幻觉的困扰,在接触原生艺术后,她把幻觉转变为画面,这给她的康复带来积极影响,而且她对自己每一幅作品都有独特的阐释,这意味着她的思维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是原生艺术带给她实实在在的改变。
培训班期间,宁夏社会福利院康复科主任茹立君、艺术老师海军宁和康复科护士王秋香向我们分享了宁夏社会福利院开展原生艺术服务项目的经验与挑战。茹立君主任介绍了医院的概况:宁夏社会福利院是宁夏自治区民政厅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二级精神专科医院,创立于1971年,年收治各类精神障碍人士1000余人,年门诊诊疗12000余人次。还介绍了该机构的历年大事记、所得荣誉、职能任务、科室设置、基础设施建设、康复服务以及目标定位与未来愿景多方面的内容。海军宁老师介绍了宁夏社会福利院的原生艺术发展历程,今年8月份宁夏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宋红女士带领康复科主任茹立君和美术老师海军宁来南京界外者工作室参观学习,参观交流之后宁夏团队即在自身机构开展原生艺术的服务项目,于今年10月10日举办了“宁夏-南京原生艺术展”,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取得了明显的突破,雪凝、张力元等一批具有原生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开始显露,他们从原来传统的以技巧为导向的艺术创作走向以自由创造为导向的原生艺术创作,奋斗在第一线的王秋香护士着重分享了雪凝、张力元和小白的个案,在个案介绍之后宁夏团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和学员一起交流讨论,针对该团队的优势和弱势,郭老师和全国各地学员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
常州市新北区道生艺术康复中心主任殷乐老师在培训班期间分享了她在社区原生艺术实践中的故事。2015年殷乐老师听了郭海平老师关于原生艺术的讲座后,开始对艺术这种形式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感兴趣,从南京回来以后,殷老师受邀和常州德安医院王瑞文主任合作,在同济桥社区开展了原生艺术实践项目,殷乐老师介绍了这几年他们机构的架构和发展状况,并指出了他们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困境:1.公益环境的春天没有到来。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这类公益事业的支持非常少。2.在实践和社会调研中发现,康复者家庭康复意识薄弱,康复者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好。3.社会支持非常薄弱,目前政府和爱心企业对这类群体的关注仍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公益性的社区康复机构还能走多远?殷老师还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和在场的同行一起交流和探讨:1.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部门的职责界限在哪里。2.康复主体的赋能和赋权是否应该有立法来保护。3.康复机构的专业化之路与生存空间在哪里。现场的同行都很真诚地感受到殷乐老师的艰辛,积极地讨论如何帮助殷老师解决问题。郭海平老师提出了一个策略:原生艺术发展的策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医院系统的主要侧重于康复效果,而面向社会的侧重点是原生艺术的价值,以原生艺术的价值带动康复就业,以此来和政府的政策对接上。
六、结语
南京在原生艺术这个领域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对领先的,而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生艺术项目在其他地区落地生根依然面临很多障碍,在报名的学员中,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人士偏多,在社区服务的人士偏少,这个现象反映了开展原生艺术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和公众认知依然有较大的阻碍,如何跨越这些障碍是中国原生艺术事业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南京界外者工作室发现凝聚多方的共识和凝聚多方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力量是来自学术界、艺术界、医疗卫生系统、康复托养系统、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当这些了力量找到了共识和凝聚力时,原生艺术在中国才能获得强大的前进动力。
这次培训班受到来自各地的学员们的广泛好评,也受到原生艺术家的家庭的很高的评价,原生艺术家在从事原生艺术创作之后人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培训班的第三天原生艺术家杨旻与桃子和学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变化。杨旻是一位重度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得病十余年,服用过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做过数十次电休克治疗。杨旻说:“我是2014年到画室画画,已经坚持3年多了,画了几百张作品,这些画都是我潜意识或内心深刻的感觉,我把它画出来,画出来人就轻松多了,换做3年前我是不能够表达的,无法和大家沟通的,现在我就可以把我这种变好的状态,很健康的我呈现在你们的面前。我希望我以后能一直做一个原生艺术家。”杨旻目前的精神状态很稳定,也慢慢地帮助做工作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开始陪伴其他原生艺术家。
桃子1990年生于南京,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康复者。2014年来到原生艺术工作室,一开始她不愿意与人交流,用一顶帽子把自己遮住,到现在成长为工作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不仅拿下了帽子,而且开始每天用微笑服务每一位原生艺术家,她在现场交流时提到了原生艺术带给她的两种激励:信念与力量。她之前学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她说“原生艺术不仅给我一些艺术上的养料,而且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把这些潜能调动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在我大学是也有过,在大学是虽然带着精神障碍仍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这个专业,之后我认识了郭老师,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另外一块领域,原生艺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第二个是原生艺术带来的力量,她说:“有时候我心理上会很胆怯,把自己想得过于压抑,力量就是不断的给自己正能量,不断的给自己想法,不断的肯定自己、发现自己,不断的把自己往好的方向上发展。”
原生艺术具有跨学科的综合价值,能帮助当代人走入精神深处并获得强大创造力,可以与自然意志重新协调并医治现代人心灵疾病,具有突破艺术发展瓶颈的价值,以及构建新型的精神智力障碍人士的康复托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前景,虽然原生艺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障碍,但原生艺术家们和他们家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很大希望,这条路是行之有效的,是能不断跨越障碍的。
文/陈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