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2017 OCT-LOFT创意节开幕

新浪收藏

关注

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主办的“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2017 OCT-LOFT创意节,12月9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正式揭开帷幕。

提到“未来”,人们的通俗认知往往为尚未发生的事件,如今,一场融合科技和艺术理念的跨国艺术设计展览,即将打破人们对“未来”的通常理解。

深圳市南山区副区长练聪女士,南山区文产办主任童燕辉女士,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调研员杨幼一女士,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先生,独立策展人冯博一先生,艺术评论人王晓松先生,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樊林女士,星汇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杨述先生,独立策展人沈瑞筠女士,深圳华侨城房地产公司副总裁、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从佑先生,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杰先生等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平庸再见!艺术科技重塑“未来”

2017年,是OCT-LOFT创意节创办十周年。本届OCT-LOFT创意节由创意品项担任策展团队,以“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为主题,邀请了巴特•赫斯(Bart Hess)、弗兰克•哈弗曼斯(Frank Havermans)、郝振瀚(HAO Zhenhan)、希瑟•杜威•哈格堡(Heather Dewey-Hagborg) 、熔岩北京(LAVA Beijing)、利亚姆•扬(Liam Young)、麦玛•奥塔肯(Memo Akten)、理查德•威赫(Richard Vijgen)、罗斯•曼宁(Ross Manning)、上官喆+苏五口(SHANG GUAN Zhe + SU Wukou)、秦铃森(QIN Lingsen)、应歆珣(YING Xinxun)等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的12个(组)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参与,在为期3个月的展期里,包含展览、讲座、工作坊等一系列的活动将与公众见面,以艺术设计为媒介,探讨当下与未来。

一年一度的深圳创意十二月,已然成为这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创意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助力城市转型的当下,OCT-LOFT创意节也在更加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如何能突破空间界限,辐射出更为长远的公共文化价值,为这个城市创意生态的构建添砖加瓦,同时充满活力地迈向园区的下一个十年。

创意节十周年再出发

探讨艺术创意设计无边界

OCT-LOFT创意节是OCT-LOFT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举办的大型活动,每届都从创意设计的某一个领域出发,探讨与呈现该领域最新的面貌。从2007年创办第一届至今10年间,OCT-LOFT创意节见证了OCT-LOFT从工业旧厂房到国内知名创意设计园区的蜕变。2017年,OCT-LOFT创意节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下与未来,主题聚焦“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呈现和探讨科技与创意的融合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为期三个月的2017 OCT-LOFT创意节活动,将包含展览及一系列讲座、工作坊。这其中有对基因技术、大数据、VR等当下热点词汇的直观呈现,试图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来描绘未来可能的形态,同时它也反观曾被认为是“将来”的现在,以此回应“现在的未来并不是将来”这一主题。如果未来不可断言,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在这里探讨未来?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相信,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不仅是对现实的认知,还有我们脑中虚构的未来。”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表示,期望2017年的OCT-LOFT创意节,在面向公众、指向未来的同时,也能回归自我,“同时邀请各位和我们一起,探讨创意园未来基于艺术创意设计无边界的形态”。

据策展团队介绍,本届创意节的策展主题理念,可以细分为5组概念。一是“数字化”,它奠定了信息化时代的基础,如今愈发深入影响到普通人的思维过程,亦在丈量着我们的肉身(代表艺术家:罗斯·曼宁(Ross Manning)、理查德·威赫(Richard Vijgen));二是“后人类”,这是对当下人类存在状态的判断或基于既有技术对人类未来形态的展望(代表艺术家:秦铃森、弗兰克·哈弗曼斯(Frank Havermans));三是“虚拟/现实”,我们当下的经验往复于虚拟/现实两者的界面上下,两者的混同,既是一种技术结果,亦成为当下实践的初始环境(代表艺术家:麦玛·奥塔肯(Memo Akten)、利亚姆·扬(Liam Young));四是“视觉介入”,这种当下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以广泛的视觉形态作为坐标,强调“观看”作为一种行动,它将最终促成人在其他领域进行实践(代表艺术家:应歆珣、苏五口和上官喆、郝振瀚、熔岩北京(LAVA Beijing));五是“生命政治”,生命政治即“一种新的权力技术”(福柯语),艺术家对于此概念的回应着眼于从宏观出发的系统性批判,而呈现在具体的创作姿态中。对未来的臆想在此批评视野内,重构、重组,并激发新的行动(代表艺术家:巴特·赫斯(Bart Hess)、希瑟·杜威·哈格堡(Heather Dewey-Hagborg))。

而这五组概念,都指向本届创意节的核心概念:未来/未知。未来可提供且能被我们把握的未知取决于我们现有的已知。换言之,未来虽未到来,但已可见。未来究竟是不是未来,是不是所想象的未来才是未知。

热门科技如何决定“未来”?

视听艺术展览重塑通俗概念

此次展览旨在摆脱人们对于未来的臆想,尝试重塑“未来”与“未知”于当下的意义。

罗斯·曼宁(Ross Manning)构造出的声光电场域,制造出现代性预设中未来情景与此刻现实的错位。“过去的将来不是现在”,对此判断的回应亦于秦铃森对历史与图像的往复挪移之中。未来感作为一种视觉表征,它基于某种现实。“恐惧”恰为应歆珣创作内的那个现实,“别怕”则犹如一句耳畔细语弥合某种实在之殇。曾被认为是“将来”的现在,既充斥着郝振瀚镜头之下的模仿文化,又是苏五口和上官喆跨界创作所意在针对的消费社会。同时,物理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秩序也是弗兰克·哈弗曼斯(Frank Havermans)在地创作的渊源。未来感由具体现实生发而出,熔岩北京(LAVA Beijing)提供了关于未来感的视觉坐标并最终导向“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的命题。理查德·威赫(Richard Vijgen)为观者量化出可见的实时数字景观;麦玛·奥塔肯(Memo Akten)则将氛围环境与视觉感知的交错效应放大为虚拟和现实间可感知的巨型裂隙。虚拟已成为未来的基本面向,而构筑我们想象中未来的基本单元便是数字。巴特·赫斯(Bart Hess)基于“数字人工制品(Digital Artifacts)”的概念在数字化身体与类身体数据两者之间展开实践;而人类的数据化模型——脱氧核糖核酸(DNA)恰是希瑟·杜威·哈格堡(Heather Dewey-Hagborg)的核心操作界面。对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批判方兴未艾,而另一方面,在利亚姆·扬(Liam Young)使用无人机技术拍摄的录像视频中,工具俨然上升为了理性之代表物。

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包括基因技术、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等当下热点究竟在何种程度、哪个层面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呢?

对此疑问,我们引而不发,而将实践者们对此问题的探讨,通过视觉表现与感官感受呈现在观众面前,意图在对话中梳理我们对未知未来的已知,从而整体地讨论未来的构成。更为重要的是,在创意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趣味、产业推助力进而绵延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整体项目基于以下设问:现在的人如何通过创意重塑自身的主体性,未来的人如何通过创意找到新的主体性?由此设问,策展团队强调出“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与发生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之间的本地联系,引入人本科技作为创意文化园升级延展的引擎。

外国艺术家开幕表演挑战视听

“熔调”、无人机展现科技魅力

开幕仪式结束后,两位参展的外国艺术家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视觉和声音艺术家罗斯·曼宁专门为此次展览,特别设计了新的声音装置 “熔调”。这件作品是基于罗斯现场声音表现和乐器制作练习而成的自动化自我表演的装置。该作品由一组定制的打击乐器组成,这些乐器通过波形旋转而激活(与自然的声音波形平行)。两台电机旋转一根连接在它们之间的绳索,以产生这种波形。旋转绳索产生的能量与放置在其路径中的物体/仪器相互作用,产生密集节奏的复杂纹理的独特和半随机的组合。

此外,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的建筑师、艺术家利亚姆·杨将带来视听表演——“我用我的机器眼来侦察”,这是从一个无人机在整个星球上漂流的角度讲述的电影之旅。基于他的第一部完全使用预编程的无人机拍摄的短片“机器人天空”,并配有著名电子音乐制作人Forest Swords的原始音景,讲述了一个在不久的未来的爱情故事,消除对即将到来的无人机时代的恐惧和惊讶。

艺术界名家领衔坐镇讲座、工作坊

促国内外创意设计交流

除了展览,本届创意节还设有讲座、工作坊的公共教育环节。开幕期间的四场讲座在不同维度上对“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观照。

12月9日开幕当天下午,为本届OCT-LOFT创意节担任学术顾问的冯博一(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及安赫利奎·斯帕尼克斯(荷兰埃因霍温MU艺术基金会、STRP艺术总监),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3+先后开展两场讲座,两位大咖从设计和艺术的角度出发,就创意产业在当下及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理念。

率先开讲的冯博一老师,为公众带来主题为《公共艺术在创意小镇的实践》的讲座。他以2016年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为例,谈及如何将当代艺术资源植入到中国创意小镇的策展实践,并在共生、互动的关系上,形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并置结合。

本届创意节的另一学术顾问安赫利奎·斯帕尼克斯临时因病未能亲临现场,她以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带来《当下如何定义未来——作为驱动力的创意科技》主题讲座。安赫利奎·斯帕尼克斯认为,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适应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和危险,这些可能不会在2050年才来临,很有可能明天就会发生。而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去适应。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对埃德霍芬这座城市及其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例出发,安赫利奎·斯帕尼克斯讲述了创意如何使科技发展更人性化和有意义。

当下如何定义未来呢?作为驱动力的创意科技又将发挥何种作用呢?由对于此的探讨,本届创意节选取出了两位参展艺术家的个案来从不同角度回应了上述问题。12月10日下午,参展本届创意节的艺术家郝振翰,将讲座主题聚焦在《创意产业中的2%》。据统计在全球流通的货物中有将近2%是来自中国的仿冒商品,而这2%仿佛是创意产业中的污点,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却不愿面对。艺术家郝振瀚以模仿文化为切入点重新去探寻这2%货品背后的故事。

荷兰艺术家弗兰克·哈弗曼斯则以《构筑》为主题接棒开讲,弗兰克·哈弗曼斯对建筑空间、构造和城市动力充满迷恋,此动机衍出了在公共空间内实现的实验性建筑装置。在这场讲座中他将重点介绍公共空间中的临时干预和永久性项目。

此外,工作坊方面也精彩纷呈,“苏五口: 开口笑(匡威 JACK PURCELL 系列)”“LAVA 北京:LAVA的设计”“海瑟•杜威•哈格堡: 艺术与基因技术”等富有设计活力的主题活动,都将在展览期间与公众见面,探讨创意与艺术的交融。

面向未来的科技通过各类终端延展了人的经验范畴,同时,人文创意与现代科技的联姻亦必将带来新的思维革命,连带激发社群形态的迭变。2017 OCT-LOFT创意节期望通过展览、讲座、表演等公共活动,来描摹未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无硬性边界的软形态,并把对此形态的在地实践,纳入整体实验和发展的规划当中,最终构造出升级的创意文化园3.0版本甚至更高级的存在形态与发展动势。

展览现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