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张正民和他的《寻人启事》系列

新浪收藏

关注

有关记忆的“寻人启事”

吴放

张正民曾在一次对谈中说道:“艺术家必须有一个自我的态度。如果说‘艺术创作和现实的真实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的话,那就去呈现这种矛盾与冲突,只有纠结到刻骨铭心,才能‘真实’体现。”在这简短的字里行间里,熟悉他的人已能轻而易举的勾画出他说出这段话时那耿直而又坚持的表情。这就是张正民,有着一股韧劲,有那么点憨厚,更多的是一份坚守。在这场名为“寻人启事”的展览中,或许我们都在静静的期待着更多与他“趣味相投”的人,一起经历一场萍水相逢和相见恨晚。

欣赏张正民的作品,会让你产生一种怀疑。他到底真的只是一位简单的“社会中人”,还是隐藏在这一假象下的深刻“哲学家”呢?“文化语境”和“社会反思”是张正民作品中的两大线索。由此,张正民的水墨作品流淌着岁月更迭留下的文化碰撞,以及社会变迁影响下的思考冲击。只是,他的作品里没有过分抽象的画面语言,也没有追求炫技的画面技巧。淡淡的、新鲜的、富有特点的,张正民将他的“哲学认知”移植在这看似朴实的画面里。在此次展览中,你将看到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精品力作,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儿”,以及这些“人儿”背后所指代的时代经历和文化背景,都将成为你手心里不小心戳到的“刺儿”。它轻轻的刺激着你的神经,只是轻轻的,绝不大动干戈。但也恰恰是这小小的“刺儿”,总是隐隐的,不可忽略的影响着你的思绪。这就是属于张正民的表达,看似朴素平实,实则却总让你“牵肠挂肚”。

张正民也在我们手心里藏着另一根“刺儿”,就是他的水墨情结。在水墨被过分消费和瞩目的今天,张正民依旧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自制。身处充斥“国际”字眼的当下时代,他认可其给予水墨的转型机遇。张正民认为创作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和印迹。艺术家要聪明的体现时代特性和文化特征,“水墨”仍是他的第一选择。不为了市场、不为了名利,他选择“水墨”只因为这是他的文化智慧。“水墨”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强烈的叙事性和象征性。可以说,水墨是他创作的媒介,更是他作品的脉络。他对水墨的执着试验和不懈尝试,都让我们更加理解他赋予作品的精神力量。当水墨成为一种潮流,张正民则将它视为由自我发散的本能追求。少了那么点儿“功利”,多了些可贵的“人情味儿”。

“或许记忆存在与不存在已不重要,我所在意的是,有一种记忆永留在你的生命里并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这段张正民写下的南极行有感,每次想来都令我难以释怀。张正民的作品里有一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而如今的我们再看张正民作品是否又有了新的记忆?又或者,最终这些记忆究竟会以怎样的形象留在我们的生命里和精神空间里呢?可以肯定的是,张正民的作品一定或多或少的为我们的记忆增加了更多的重量吧!

艺术家简介

张正民,1962年生,江苏沛县人。1983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美术馆馆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