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荣宝斋传承千年文化遗产 举办申遗十周年展览

新浪艺术

关注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相继在2006年、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是“木版水印技艺”申遗十二年,“装裱修复技艺”申遗十周年。荣宝斋在9月14-23日推出“匠心神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技艺和裝裱修复技艺展”,集中呈现两项技艺在荣宝斋的发展足迹和阶段性成果,期待引发参观者对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其当代价值的思考。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是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源于隋唐,后经过明代的“饾版”套色,在木刻画彩色套印的基础上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叠印、套印,这种印刷技术被称为“饾版”,使木版水印发展到新的阶段。

1896年荣宝斋在其东侧的井院胡同2号设立了“帖套作”,开始以木版水印技艺自刻、自印笺纸,产品质量高,不久便名声鹊起。因荣宝斋所印笺纸风格新、品位高,被鲁迅先生誉为“诸笺肆之白眉”。

荣宝斋以木版水印技艺表现了中国工笔、写意画的神采,使传统雕版印刷术在印制尺幅、材料、工艺等多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成功,矗立雕版印刷技艺的里程碑。近年来,吴冠中《所见所思入画图》册、范曾《十二生肖册》等巨制工程,使得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人才、产品和市场逐渐形成了良性发展机制。

20世纪50年代,荣宝斋开始以木版水印技艺复制古今名人书画原作。成功地复制了齐白石、徐悲鸿等许多书画名家名作,木版水印制品曾获“莱比锡国际金奖”。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将从制作过程、近百幅代表作品、出版物等多角度呈现木版水印的发展过程,很多珍贵资料第一次面向公众,观者不仅可以看到木版水印不同形式和不同时期的高峰作品,也可以系统了解现当代中国木版水印发展的进程。

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是在继承传统装裱修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荣宝斋的装裱是北派装裱——京裱最集中的体现,秉承了传统技艺,不仅制作精良,用料选材也极为考究,宣纸、锦、绫、绢等用料都是优选厂家特供,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采用传统制作,益于日后揭裱重装,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

荣宝斋装裱车间1956年成立,包括老艺人张贵桐、王家瑞、李荫基、李世臣、刘焕章、危之昌、李振东、冯鹏生等,是当时书画装裱界最强阵容,集中体现了京裱的特点。装裱车间成立后,不仅承担不计其数的新古书画日常装裱工作,用创新性的方法装池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等巨幅画作。荣宝斋装裱修复中心先后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政协礼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等诸多重要单位装裱《万里江山图》、《金色长城》等作品多幅,圆满完成各项艰巨任务。

几十年来,荣宝斋从事装裱工作的艺人们,成功地将多幅书画杰作毫无损伤地装裱成幅,并使之色彩稳固,被专家们称之为“艺苑奇迹”。尤其在拯救抢修古代书画方面,有了许多独特的建树,使装裱这门传统的技艺生发新的光彩。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也成为装裱修复传承示范基地。

本次展览既可以看到书画作品既传统又丰富多样的装裱形式,也可以通过修复后的《雪景山水》和《瓶梅》两幅作品深入了解修复技艺。自2016年开始至今,完成木版水印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王丽菊、崇德福、肖刚和装裱修复国家级传承人王辛敬的非遗技艺的抢救性记录。部分视频资料将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呈现,以期全面、真实、系统地展示传承人丰富知识、宝贵经验和精湛技艺。

荣宝斋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三百多年来,“荣宝斋”三个字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紧紧地连在一起,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次展览,既是为了向那些为荣宝斋两项非遗事业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表示敬意和感谢,更是为了激励今天的人们挑起重担,保护发展这些世人关注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