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红包中隐藏的传统文化 一起来看个究竟

新浪收藏

关注

礼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礼”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古人送礼,尊崇道德原则,倡导礼尚往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往来礼物不追求贵重,更注重的是其中的道德隐喻。新年即将到来,各种新年礼物也开始在筹备之中了。近日,一款名为“金字大红包”的创意年礼倍受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个大红包中隐藏着许多传统文化信息。

简单来说,“金字大红包”的主要内容是普洱茶和白茶,由大红洒金宣纸包装,再由著名书画家、古琴家陈逸墨先生用金粉颜料亲自书写,由此综合完成的“金字大红包”茶礼。

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此次选用的优质普洱(2015年)和老白茶(2009年),分别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易武茶山和福建福鼎茶山,易武茶汤色黄亮清透,纯粹无暇,引人入胜。茶汤入口,绵柔细腻的口感亲切自然,瞬间拉近人与茶之间的距离。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传统六大茶类中最古老、最自然、最健康的白茶类茶叶,素为茶中珍品。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能。

茶饼的包装,采用不易褪色的“万年红”宣纸,经艺术家手书金字墨迹呈现,(书法文字内容以吉字(如福、寿、禄、喜等)、雅字(梅、兰、竹、菊)、琴谱减字为主)具有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具有多重收藏价值的“金字大红包”,具有多方位品赏回味的功能,茶享用完,金字大红宣纸的包装,因是精美的书法作品,还可以长期悬挂欣赏,此正是:送薄礼,享厚福。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金字大红包”上的书法内容中,有一些似字而非字的奇怪“符号”,这些符号看着似曾相识,但又因不知其义,初见又一个都不认识,虽观之如读“天书”,

这些看“天书”的密码符号,其实就是古琴演奏中使用的谱字“减字谱”。

据统计,在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使古琴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减字”记谱法。

唐代以前,古琴的曲谱都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所谓“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再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简化与取舍,每字各取最具特点且简洁的一部分,然后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巧妙的将左右手指法、弦位、徽位组合在一起,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终于诞生了。

这种由文字谱减化而来的记谱方式比较便捷合理,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是对文字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随着逐步完善和成熟,“减字谱”成为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古琴“减字谱”,使古琴曲谱得到进一步完善。记谱法方面也有了突出的改进,即文字谱跃进减字谱,从此整理琴曲的方式开始便捷,使越来越多的优秀琴曲作品得以完整的记录并流传于后世。这种减字谱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基本情况未变,被历代琴人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琴减字谱采用汉字减少笔画后的符号,组合后形成一些新的符号,这些符号表达的就是以前文字谱中用详尽的语言文字记录的内容,包括左右手指法、音位、弦数等。减字谱的构形和用字方法与汉字中“六书”中的“指事”和“会意”极为相近。“会意”是把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如不正“歪”字、不好“孬”字、两手分开“掰”字、小土“尘”字、不用“甭”等字,看其字便可明白其表达的意思。再就是“指事”具备“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功能,就是用抽象的符号来提示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指事、会意这些造字特点,减字谱都一一具备。

减字谱也是把两个以上的减字符号组合在一起,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一个新的意思。而仔细观察这些减字的构成,便可以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区别在于,“指事”和“会意”造出的汉字都有读音,而古只琴谱没具体读音,它往往代表一句话,表明的是左右手的位置及演奏方法。

减字谱又有“正字”、“旁字”和“注字”的区别。“正字”记“正音”,“旁字”记“余音”或“走音”,而“注字”则注明琴曲典故、记事及轻、重、缓、急等节奏符号。

减字谱的“正字”一般组合形式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纪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各用指,如“大”(大指)、“中”(中指)、“名”(名指)等;右上为左手所按徽位,如“七”(七徽)、“六二”(六徽二分)、“十八”(十徽八分)等。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如“挑”、“托”、“勾”、“剔”等,内部为所弹弦数,从“一”至“七”,分别代表七根弦的具体弹奏弦数。

关于“减字谱”的结体,仍然延续汉字典型的方块造型特点,组合时以平衡、均匀、稳定等造型艺术美为原则作为最基础的结字因素。“减字谱”在琴人长期抄写、使用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琴谱书法的艺术美,这与传统书法艺术一脉相承,从流传至今大量手抄琴谱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不同的琴谱书写者于其间流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陈逸墨简介

此次“金字大红包”的书法作者陈逸墨先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现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先生工作室课题班。长期研习古琴、书画及篆刻等艺术,出版个人书画专辑多种。现为中国琴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中国书店出版社琴学编辑室主任、钧天坊古琴艺术中心文化总监、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执行主编。书画作品及古琴演奏具有古朴淡雅、简静恬淡的艺术风格,曾成功举办“国韵三叠”、“琴韵墨香”、“逸墨文墨”、“一风荷举”等陈逸墨古琴、书法、国画作品展及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

作为书画家的陈逸墨先生,平日爱琴、习琴,对琴学也深有研究,曾有《琴谱解密》、《琴曲鉴赏》、《琴论品读》等研究专著出版。不仅编辑出版了《刘少椿琴谱墨迹选》、《天闻阁琴谱》、《自远堂琴谱》、《百瓶斋琴谱》、《四库琴谱》(四卷)等十余部明清时期刻印的著名琴谱,还自己动手抄录了不少稀珍古琴曲谱,并根据自己平日演奏的琴曲,整理缉录出《牧溪堂山水琴谱》(四册),这些长期积累的琴谱手稿,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其精美的琴谱书法艺术亦是光彩照人,这次以琴谱作为书法内容呈现在“大红包“上,在书法界与古琴界都是首次,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给更多的古琴与书法爱好者以启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