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名家解读]冰雪人生——于志学

新浪收藏

关注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中国美协理事,一级美术师。

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独特样式的中国画,从绘画理念到形式都有一条传统中国画文脉承传,虽然各时代都有不同的面貌和表现方式,但这条文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自上个世纪起中国画开始出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于志学始创的冰雪山水画就是这个转型中的一个范例。

于志学出生在东北农村,从小体弱多病,按照一个算命先生的说法,于志学命硬,上克父母、下克兄弟,要想消灾解难,就得认木姓的干妈。然而,在那个迷信的年代,没人敢认这个命硬的干儿子,就这样,屯子里唯一的一棵大柳树,成了于志学的干妈。“在拜干妈的仪式那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雪,当我来到大柳树妈妈的跟前一看,所有的枝条都像现在的冰棍似的,就是冰挂,特别好看,那个风那么一吹,冰挂上的那个雪,赶下、赶化、赶冻,我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画出来,在我心目中就留下了这样一个种子。”

自1960年于志学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他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独特而有意义的一页。

于志学是为千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北国大自然冰雪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手段、重新修订和填补了中国画历史空白的冰雪画创始人,因为他的冰雪画让人们淡忘了肆虐漫舞的飞雪、严峻无情的酷寒带给人们心理的负向思维定势。是他找回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律动,把它回归到造物主的源头,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转回艺术的原点。五十年来,于志学以 “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人的 “三元绘画”为目标 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

今日小雪,为您送上不一样的节气作品,喜欢的藏友还可以咨询您的专属顾问了解更多详情哦

作者简介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北京盘古艺术书画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

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

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质奖章。

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家画展”铜奖。

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

2001年作品《雪漫兴安》参加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

2006年获黑龙江“文艺终身成就奖”。

现出版《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以及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了解更多书画内容您还可以关注九藏天下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