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新浪书画》受鲁迅启示的司徒兄弟

澎湃新闻

关注

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暨捐赠巡展系列:“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昨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对外正式展出。这是继2016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后至中华艺术宫的巡展,呈现司徒乔(1902—1958)、司徒杰(1920—2005)两位先生人生追求与艺术成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均在发言中表示,要感谢画家(或家属)慷慨无私的捐赠这些作品文化传递一个民族的精神,更传递一个民族的温情,而美术馆要让馆藏艺术精品为人民所享。

2015年底,司徒乔和司徒杰家属分别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司徒乔作品60件,以及司徒杰作品81件。依托家属捐赠和中国美术馆馆藏,中华艺术宫的巡展精选了80件司徒乔的绘画作品和30余件司徒杰雕塑作品,分“司徒乔绘画艺术展”和“司徒杰雕塑艺术展”两部分,显现出兄弟间相同的生命、血缘和共同的文化理想下不同的形式风格互生。

司徒乔:受鲁迅指引,以明亮之心关注社会苦难

司徒乔先生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绘画探索初期即受到鲁迅先生的喜爱和指引,以毕生的勤奋,用画笔投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浪潮中,他的作品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苦难,具有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1928年的《语丝》上刊登了鲁迅先生的《看司徒乔君的画》一文,文中提到:

“我知道司徒乔君的姓名还是在四五年前,那时是在北京,知道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在北京的展览会里,我已经见过作者表示了中国人的这样的对于天然的倔强的魂灵。…… 我却爱看(他画的)黄埃,因为由此可见这抱着明丽之心的作者,怎样为人和自然的苦斗的古战场所惊,而自己也参见了战斗。”

鲁迅文中提到的“北京的展览会”是1926年24岁的司徒乔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第一次个展,鲁迅以高于售价买下了其中的《五个警察一个○》、《馒头店门前》两幅作品。

司徒乔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激越的情感、正义的信念、浪漫的气质或来自于鲁迅先生的指引。在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和司徒乔在上海有多次的交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36年2月,鲁迅给司徒乔去信,约他一起到青年会看苏联木刻展览,并和司徒乔夫妇一起共进午餐。席间,司徒乔请求鲁迅先生挤出时间,让他去寓所给先生画张油画像,鲁迅二话不说便爽快答应。但不幸的是,此次聚会后不久,鲁迅先生就病倒了,司徒乔给他画像的事情只得往后推迟。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司徒乔怀着悲痛的心情为鲁迅画遗容,而追悼会被爱国青年高高举起巨幅遗像就出自司徒乔之手。此后的岁月里,他还画下了不少鲁迅的肖像和鲁迅小说插图。

二十多年后,司徒乔写道“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看司徒乔君的画》)给我的启示极大。我在当时,由于看不见人民的力量,胜利的观念是薄弱的,先生却一语点醒。文章中还有许多婉转诱导的深意,使我终身不忘。”

除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外,《放下你的鞭子》也是司徒乔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那是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的第四个年头,祖国的演剧团历尽艰险,给新加坡华侨带来了《放下你的鞭子》这一出动人的街头剧,在爱国侨胞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当时侨居新加坡的司徒乔一面观看,一面画下了许多速写,并完成了此幅油画。画家选取了剧中人物情感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奋起抗争的决心。用鞭子鞭打了香姐的老父亲,懊悔的上前来安慰她,而香姐手握拳头、目光坚定,表达出并不怪父亲,而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现下的境遇,并表达加入抗战的决心,以唤起观众的共鸣。

据司徒乔之女司徒双介绍,司徒乔家属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将《放下你的鞭子》捐给中国美术馆,半个多世纪后每次展开看着颜料往下掉都不免心疼,修复工作不得不提上日程,中国美术馆下决心修复,所以此次“典藏活化”展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是修复后的呈现。此外,她也赞赏了中国美术馆对待捐赠的态度,并表示,“艺术家最大的幸福是希望作品能和公众见面,这项工作家属做不了,只有美术馆能做。”

此次展出的80件司徒乔作品,以回眸经典、明丽之象、勘灾五省三个部分呈现司徒乔笔下20世纪上半叶苦难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时代诉求下艺术家的担当和作为。其中 “勘灾五省” 是司徒乔接受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总署长蒋廷黻的一纸聘书,于1946年奔赴粤、桂、湘、鄂、豫五省,进行灾区写生作画的回顾。司徒乔的灾情画作是他怀揣着悲痛和激愤,用饱含正义力量的激情画笔创作而成的,同时画家的同情之心溢于画面,它们呈现了汹涌的黄河水、无名的尸骨、人民困苦的境遇、剩水残山……幅幅交织着劳苦大众的血和泪。

司徒双回忆父亲的创作过程说,司徒乔是用生命在画画,即使是肺病三期,依旧以激情的创作呈现新的建设图景,1957年10月在北京绘成《秋园红柿图》仅三个月便病倒,于1958年春节前逝世。

司徒杰,以民族为本,结合中西

受到哥哥司徒乔的影响,出生于1920年的司徒杰17岁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跟随著名雕塑家王临乙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民间雕塑。1939年,他远赴新加坡留学,在郁达夫的介绍下跟随德国雕塑家杜迪希学习,系统地接受了西洋雕塑的训练。1949年,他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1952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

其中,司徒杰于1956年创作的雕塑作品《诺尔曼·白求恩像》,在20世纪纪念碑式雕塑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

据悉,在创作《白求恩像》前,司徒杰阅读了许多有关白求恩的回忆录文章和材料,访问了白求恩当年的通讯员、翻译和接受过白求恩治疗的作家周而复,还到白求恩牺牲的地点河北唐县以及陆军医院去体验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闭眼,一个活生生的白求恩就浮现在我面前。”为了把白求恩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来,司徒杰塑了六七十个白求恩草塑,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和老乡或战士在一起的、也有在手术台前的,经过选择比较,最终选定了立像。

后来,司徒杰在《白求恩像》基础上,又于1974年创作了《白求恩在太行山上》。1979年,在中国纪念白求恩逝世40周年时,以司徒杰创作的《白求恩像》为底版,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白求恩》邮票。

《白求恩像》的系列雕塑在此次展览的“碑立史魂”部分展现,此外“塑以传意”“像自心生”部分分别呈现司徒杰向民间学习的雕塑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蓉蓉》、《心声(张志新)》等),以及司徒杰在人像塑造方面所作出的成就。从而战术出其“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雕塑理念。

而创作于2004年的《沉思》是司徒杰未完成的一件作品,作品借中国传统雕塑马的头部,隐喻一个人低头沉思的状态。因为创作于他逝世前三个月,上面还留有他的刀痕、手印。这些痕迹似乎依旧于当下发生着对话。

在“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后,中国美术馆又一“典藏活化”系列“回望云峰——赵望云艺术展”将于11月在中华艺术宫开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均在发言中表示,要感谢画家(或家属)慷慨无私的捐赠这些作品文化传递一个民族的精神,更传递一个民族的温情,而美术馆也要让国家美术馆藏艺术精品真正做到为人民所享。两馆的合作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艺术盛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