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曾锦溪:与古为徒 心寄未来

新浪艺术

关注

曾锦溪,男,1987年5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崎岭。民盟泉州市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书法家、泉州文化名家、泉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班委、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专题刊登于《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杂志。

书法作品获奖参展

l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l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l“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

l“翁同龢”书法奖优秀作品(最高奖)

l“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l全国第十、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l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年度十佳

l“八闽丹青奖”首届福建书法双年展金奖

l“墨舞中原”全国第二届河南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l第二、三届林语堂文艺奖一等奖

l漳州市人民政府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

在全国书坛, 1987年出生的曾锦溪是一颗闪耀的新星。

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开评五届以来,目前仅有11个人累计两次获奖,曾锦溪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两届兰亭奖二等奖,为福建在兰亭奖中的最高获奖纪录, 2013年中国书协主办展览获奖5次全国排行榜第一,目前仍是记录创造者和保持者。

这样的成绩,作品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得到评委的认可!中国书法兰亭奖给曾锦溪的颁奖词是这么写的:曾锦溪行书作品气象雍容,笔势凌厉,拙朴自然。姿态拔俗,在宗法颜真卿、何绍基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不囿时风。作为一名80后青年书家,创作锐意进取,学古深刻静穆,心态稳定朴实,从其身上,喜见当代书法绵延不绝,后生可畏。

然而,在可喜的成绩面前,曾锦溪并不骄傲,而是十分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每每将自己的作品与古代书法大家一比较,他便感觉自惭形秽,“和古人相比,自己的东西真是不能看,差距甚远!”

今年,曾锦溪28岁,他说接下来的日子,“争取每天都能多读古人书,临古人帖,一步步向古人学习”。

漳州平和县西北崎岭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1987年,曾锦溪出生在山乡里一户书香门第。上溯几代,下至曾锦溪,曾家书家辈出。锦溪祖父是乡民公认的“民间书家”,叔叔、姑丈,无一不是当地书法高手,他的表叔黄榕城更是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获奖国手”。

在良好的家学熏陶下,他从呱呱坠地开始遨游书法艺术浩瀚海洋,耳濡目染于翰墨飘香的家风,在长辈们的口传身授下,曾锦溪从楷书入手夯下坚实的手底根基,更重要的是,一粒对中国书法“敬畏与敬仰”的种子埋入了他生命深处最丰沃的土壤。书法对他而言,已不仅仅是艺术或者事业,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关乎生命与灵魂的需要。

他说:“书法是一辈子的事”。

要是习书的时间和质量一受影响,他二话不说:换工作!有的工作还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大学毕业后,曾锦溪的第一份工作在新闻媒体,他被分配在时政部,专跟市领导,在别人眼里是个肥差。但是,他发现,这个工作白天跑,晚上还要写稿剪辑制作,几乎挤占了他习书的时间。没几个月,他毅然离职。第二份工作是做周报,一周只需花两三天时间,曾锦溪便有大量课余时间来练字,尽管收入变少了,但是心情及书写状态变好了。第三份工作,曾锦溪为了爱情,从漳州到泉州,干脆就做专职书法教师,于是,工作内外都与书法有关。直到去年,他为了赴京国学班学习,索性辞掉工作,终于达成所愿,由内而外,一心一意,专注书法。

尽管2011年到泉州至今,4年中曾锦溪拿了两届兰亭奖二等奖,7次国展获奖,但他仍觉得,“自己的东西与古代书家还是差距太远”。

几乎从有意识习书开始,曾锦溪便是一位严苛的“完美主义者”,同时几乎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书癖主义者”。

除了时间上不容许半点“杂质”外,在习书条件的讲究更是如此。

比如,笔墨纸砚。曾锦溪对墨有苛求,为还原古人创作的状态,他每一次参赛创作都不用灌装的墨汁,而是到全国淘民国甚至明清时期的老墨条和古砚台,用磨出的“墨水”写字,他说,用老墨条磨出的墨写字,比工厂做的墨汁,拖动时更“自然畅快”,更能显现“浓淡深浅的效果”,可充分表现古人所说“墨分五色”的表现力。

再比如,字帖。曾锦溪并不满足于使用常规书店销售的已经出版的名家书帖,为了追求与古帖的气息更接近些便遍访国内各大博物馆及碑刻古迹,观瞻古代名家真迹,遍求真迹同比例拓印本,一件往往八千上万,他也是不惜重金。像日本二玄社出版的限量名家真迹复制品,一件价格都以万计,对此,曾锦溪一直慷慨解囊。他认为,接近真迹一步,就能更参悟古代名家经典作品一分。

又比如,书风书体。少年时,曾锦溪遍尝各家各派书体;后来,追随二王、赵孟頫的“清秀之风”;近年来,又耽于何绍基书体,才终于找到内心所求,那就是“宽博敦厚、率性自然”的书写境界,并不仅仅满足于书写,他认为字如其人,探究名家成长历程,往往更能对其书风有深入的把握。于是,生平、经历、学识、轶事,等等,曾锦溪开始研究何绍基字体背后的承载之物,逐步涉足书法理论学习,从“书写者”进一步向“求知者”转变。他相信,惟有如此,才能全面了解古代大家的精神世界。

“能成为书法大家者,正是拥有广博的胸怀、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坚韧豁达又静如秋水的心态、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等综合因素,才能成就其书法造诣并流传后世”,曾锦溪说。

他心目中的大家,苏东坡是重要的一位。他喜欢苏东坡的书法,更喜欢他的人生态度。苏东坡屡遭贬斥,最远甚至到达了现在的海南岛当时的蛮荒之地,尽管境遇可谓悲惨,苏东坡却始终以洒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任眼前狂风巨浪,他仍然心系百姓疾苦、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也正因为如此,苏东坡书法形成了气势磅礴与敦厚俊逸的独特风格。

曾锦溪向往着能够成为有所作为的书家,哪怕每天多靠近一分,他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朋友们,让大家共同进步,他所在的“北山书社”是福建优秀的书法社团,一群80后青年书法家共同切磋,相互批评,集体提高,成绩令人瞩目。他心系家乡,免费定期给老家的书法爱好者指导,平时也时常义务指导来自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别人都认为他才28岁,有的是时间,他却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时间总觉得不够用”。

因为,他知道,要靠近古人,“路漫漫其修远兮”,更不用说与“大家”同行。他感到任重道远,却不愿辜负与生俱来播下的“理想种子”。

尽管这粒种子已历经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如今,硕果累累……

在曾锦溪的理想国里,远远不止花果飘香,更多是“参天大树”遍植。

曾锦溪作品欣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