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明式家具之前》:家具里的中国哲学

新浪收藏

关注

文/汤石香

推荐书目

《明式家具之前》

扬之水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

定价: 25.00元

推荐理由

你或许再也无法找到比它更详实考究地描写家具历史、

列举如此多明代前家具,

并且以如此透彻优美语言讲述家具中所蕴含中国文化的书籍。

有这么一本书,叫《明式家具之前》,讲的是明代以前的家具。这本《明式家具之前》在家具领域,并不为众人所知晓,反而是在文化领域里知道的人多些。

一是因为,作者扬之水并非家具领域之人,更多的活跃范围是在文学领域。二是,这是一本“文化书”,内容并不十分易懂,似乎每个字里都藏着十个字。费力读完似乎也没什么实在的收获——没法照着它做出一件家具,也很难成为谈资。

但这是非常值得“啃”下来的一本书——你或许再也无法找到比它更详实考究地描写家具历史、列举如此多明代前家具,并且以如此透彻优美语言讲述家具中所蕴含中国文化的书籍。

100℃的书痴

写这本书之前,可以先聊聊书的作者扬之水。

以奇女子来形容她似乎并不过分。只读到初中毕业,下乡插过队,之后开过卡车,抄刀卖过西瓜。再后来,成为了《读书》杂志“四大金钗”之一、“京城三大才女”之一,还写得一手马湘兰风格的闺秀小楷。

她“聚书成灾”,书多得压弯了家里的楼板。学者张中行说她:我年轻时候也热过,但现在回想,与她相比,至多是人体发烧时候,40℃吧,她是到了沸点,100℃。她有一次跟我说,每月入款,工资加稿酬,百分之七八十买书。我说:“那你怎么生活呢?”她说其他方面尽量节省,比如办事赶不上回家吃饭,就在路旁随便买点什么,吃到不饿得难过就得。食如此,衣是我眼见的,不只陈旧,而且不合身,以鞋为最,像是总比脚长半寸。脂粉、唇膏之类当然更没有。总之,是名为青年妇女,外表却像个蜷伏街头的流浪汉。

沈昌文先生说,“她的勤奋简直令人恐惧!”就算是到了如今,她也是每天四点半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半,除了读书写作,没有其它任何消遣娱乐。而抄着刀卖着西瓜的那些年亦是如此——下工之后就拿起书或笔,从不休息。

她一直对文物考古有兴趣,1995年经王世襄先生介绍,拜国家博物馆孙机先生为师,由此步入古代名物研究领域,做冷门的器物研究。

也就是这样一个与这个被实用和效率裹挟着疾驰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不实用”的《明式家具之前》。

缺胳膊少腿的“家具史书”

这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家具史书,甚至其描写的家具记忆,是断续和跳跃、缺胳膊少腿的。它并没有从家具最开始的形态讲述,也没有逐个年代讲述家具的发展演变。而是挑出了两个典型时期——两周和唐宋,讲了几种家具——屏风、行障和挂轴。

整本书只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行障与挂轴》《唐宋时代的床和桌》。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俎、扆、桯、禁、棜、案和凭几等两周时期的家具——王和诸侯们用扆隔出一个尊位,用来临时听证与休憩;用俎献上祭礼,而后合族欢宴;禁和棜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没有放酒的器座如何欢宴?

我们还可以看到北魏的屏风——它被赋予了教育的功能,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劝诫的故事,同时也是画家们的另一个展示舞台。还有各个朝代的行障,我们往往不认为它是家具的一种。

唐宋两代未有家具实物存留,但我们能从留下的文字及画作中看到它们的样子,判断它们的功能。在这两个朝代,人们终于高了些——从席地而坐转为高坐具。唐代是各种床的混乱时代,“凡上有面板、下有足撑者,不论置物、坐人,或用来睡卧,它似乎都可以名之曰床。”人们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在床上完成。而唐代的床终于也在宋代逐渐完成了分化和定性,后世的家具,大都在宋代定下了功能和基本的造型。

俎、鼎配合,棜、禁排列,切肉宴饮

关于两周家具的描述,是全书的精华。

选择讲述两周家具,一是因为能用文献与实物互证而支撑起来的先秦家具史,以两周时代最为集中;二则是因为这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关于家具,人们大多的印象多是近年在拍卖博物馆中大热的明清家具,述及家具的历史以及其演变,最多也就想到唐宋作画里的家具。少有联系到,先秦时期的那些礼器,其实也在家具的范围内。

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把这些先秦时期的家具汇聚到一起,以如此考究详实的文字讲述它们的历史——两周时期的“贵族”们在凭几和床上休憩,俎、鼎配合,棜、禁排列,切肉宴饮。书中讲述的每一种家具皆列举出大量的实物,考究其构造用法,以及背后的礼制文化。一派考古学的风格。

而在考古式的描述之外,书中间或掺杂着扬之水的一些评点,或者说是总结,就如这段:“棜和禁作为特定的名称,早已退出社会生活,不过其造型和制作工艺却始终活跃在家具史中。比如局足,后世所谓的“外翻马蹄”可以视作是它的变体。方框式跗便是后世器足下的托泥。而栅足的使用,一面以横跗求得安稳,一面以疏棂式的足撑见出轻盈,而使得平正中有弧曲,简单的结构由此显出了更多的变化。自此之后,在家具制作中它的运用没有间断。”

在此之前,或许我们不知道,三千年前的家具对明清家具、对如今的家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扬之水将古籍、文物、礼制文化相互串联,残损的历史画面就在这些字句被拼接出来,在这幅两周家具的洋洋大观里,仿佛真能见到先人在这些家具上祭祀宴饮。

家具里的中国哲学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精炼考究的语言里蕴含的哲思。

金克木先生赞叹扬之水的文本“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这在《明式家具之前》中亦有体现。

如这句:“当然家具本来是为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然而它注入了礼的内容之后,即要以制作的精美和陈设位置来维系一种高贵的姿态,种种奢华便好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而存在。”

从来没有一个国度像中国这样,将道德、礼制具体执行到家具上。从两周的俎、扆、桯、棜、案、凭几到清代的宝座、交椅、官帽椅,似乎每一个线条都有其精神意义。

再如:两周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高峰,虽然一些图案的寓意我们尚不能准确把握,却总可以感到它是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看取人生,其中充满着生命的喜悦。

“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态度,即物我相融,天人合一。我们的创造是为了沟通,所以我们的家具是内敛含蓄的。就像榫卯结构一样,它是温和内敛的,不破坏,不强硬地达到契合的效果。但现代文明视乎正在逐渐失去这种能力。

古典记忆里的智慧之源

如此看来,这好像是本不大“称职”的家具史书,不理历史讲考古,不讲家具讲文化,对各类的家具讲得也不够透彻。看完这本书,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家具如何演变为如今的样子,但能获取的是,家具为什么会是如今的样子,它背后蕴含的中国哲学与文化。

甚至它可以让你在看到一件家具时,想象它所属年代的气息,知晓其身后的文化符号,与它的历史对话沟通,找到这古典记忆里的智慧之源,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历史,研究古典家具的意义。

就如被印在《明式家具之前》封底的这句话:

古老的样式其实始终在不断的复古和复古的创造中延续生命。后来高足坐的时代引起的家具变化自然是革命性的,但造型以及工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依然可以在古典的记忆里找到智慧之源。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