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风起辽海 鲁美四老 之钟质夫

新浪收藏

关注

辽海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尤其近代以来,山川焕发、风尚攸宜,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而且攸关诸多领域。这其中颇值得提及的便是画坛上号称“鲁美四老”的四位耆宿,他们是:晏少翔、季观之、钟质夫、郭西河。四位老人皆与世纪同行。他们的绘画传承有自,发扬里也更见新意与发明。而且他们绘事活动的缘起皆与“雪庐画会”“湖社”“京津画派”有关,他们又分别从京华来沈城执教鞭于鲁美,半个世纪里,春风桃李,化育英才,为辽海乃至于东北地区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与有序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今,斯人已殁,落英缤纷。然而,他们的艺术思想却早已在辽海大地上生根发芽,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学生而渐至发扬光大。本次荣宝斋沈阳分店率先推出的《风起辽海——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活动,也正是荣宝斋文化深耕战略的初衷所在。

承先贤之遗范,发潜德之幽光。

但愿以此展为契机,我们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关注那些被时间和岁月遗落的艺术家。

谨祝活动圆满成功!

范存刚(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

2017.5.3

《“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前言

初国卿

(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文史馆馆员,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17年,沈阳的春天,古老的北市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让这里有了不同以往的气息。这就是以荣宝斋沈阳分店的成立,以“风起辽海”为标志的系列活动。而《“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无疑又是这些系列活动中的精心创意与成功策划。

“鲁美四老”在辽海地区乃至中国美术界都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画家合称。“四老”分别是晏少翔(1914—2014)、钟质夫(1914—1994)、季观之(1915—1997)、郭西河(1917—1995),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北京来到沈阳,成为鲁迅美术学院国画教学的中坚力量,最多的在沈阳生活了60余年,将他们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鲁美的教育事业,将他们艺术创作的辉煌与巅峰都留在了辽海地区。随着2014年晏少翔先生的逝世,“四老”的百年时代隐入历史,但他们的艺术精神与影响却在不断发扬光大,风华不减。

“鲁美四老”的成名与聚合,并非仅仅因为年龄的尊称,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经历与审美追求,从而让世人表达了对他们艺术贡献的一种敬意。“四老”当年在北京,有的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有的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亲受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袁励准、溥雪斋、陈缘督、汪慎生、于非闇、胡佩衡等名师真传。毕业后均为“湖社”重要成员。在创作风格上,四人都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宗法宋元,自出机杼,年轻时既已在画坛显露出惊人才华,深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胡适等名家硕儒的看重。在此后的创作中,虽同为“四老”,但创作内容与风格却各有千秋。晏少翔以工笔重彩为主,其古典仕女画在院派的严谨中不失活脱与传神,造型设色,风华绝尘;钟质夫最擅没骨花鸟,一花一翅中都能体察出生动的物理、物情与物态,既冲澹幽隽,又雅秀超逸;季观之山水创作集众家所长,既蕴北宗劲健与绵密,又得南宗明快与苍润,还有元人挺拔与华滋,以写生笔法描绘辽海山川,形成自家风貌,获誉“季家山水”;郭西河则精于小写意花鸟,充分吸收齐白石、王雪涛技法特点,笔墨华滋,神采灵动,匠心独运,自成一家。同时,“四老”还把京津画派的艺术理念以及个人的创作美学播洒在辽海大地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老”走过了属于他们的那个百年。回望前尘,我们深知即便没有“四老”这样一个标签式的头衔,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让世人仰望。在当代国画领域,他们是传承者、传播者和开拓者,“风起辽海”,他们又是最早的扬帆者。

今天,荣宝斋沈阳分店所展出的近70幅“四老”作品,可谓件件精到。这些作品,一部分来自“四老”后人,一部分来自民间藏家,其中多件作品则是第一次面世。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时代经典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四老”艺术珍品的无穷魅力。“四老”的时代大幕虽已落下,但他们的艺术价值还没有完全为时代所认知,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掘。相信通过此次展览,“四老”绘画能够真正得到价值回归。

“风起辽海”,再从“四老”开始。

钟质夫

钟质夫,字鸿毅,满族。1914年生于北京。历任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研究员、辽宁省政协委员。创办北京“雪庐画会” 。

艺术成就

曾多次参加中日绘画协会主办的定期交流画展,作品除在国内展出外,分别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交流美展参展。后考取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第一期花鸟画专业研究员,蒙艺术大师黄宾虹、张大千指导,艺业精进。抗战前后受聘于北平美专、北华美专为花鸟画讲师及湖社画会评议,同时与画友晏少翔组办雪庐画会,教授工笔花鸟与没骨画法,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知名画家,如在台湾的吴文彬、李景兰等。与画友田世光、俞致贞一同活跃于画坛,作品多次在各画刊发表并参加画展。创作用笔沉着多变,墨色浓郁雅丽,布局清新俊逸,主张师法自然,所画花鸟形神兼备,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主要作品有:《荷塘烟雨》《十二月令,四扇屏》《桃花四喜图》《雪树寒鸦》《荷花鸳鸯》等。

艺术年表

1926年,入北京汇文中学读书。

1928年,15岁入北京“湖社画会”从师李鹤筹、刘子久、陈东湖先生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画。

1929年,16岁入“湖社画会”参加历届会员作品展览,并有多幅作品刊登于湖社画刊上。临摹沈南蘋八尺条幅《海棠锦鸡》。

1930年,17岁作品《柳阴翠鸟》、《梅花白头》参加首届中日绘画联合画展,在东京、上海展出,展毕作品售出。同年临摹吕纪大幅工笔画《杏花孔雀》。

1931年,18岁“湖社画会”毕业后被聘为花鸟画科评议,作品《折枝牡丹》参加法国巴黎世界美术博览会,创作巨幅花鸟画《白孔雀》。

1932年,19岁入北京民国大学国文系学习,同年作品《花鸟四条屏》参加第二届中日绘画联合画展,《竹梅绶带》参加美国芝加哥美术博览会。

1993年,20岁创作没骨《牡丹》,临吕纪《寒雪山雉图》。

1934年,21岁创作《秋山野鸡图》。

1935年,22岁任北京艺术职业学校、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讲师。创作《鱼鹰》。

1936年,23岁入北京古物陈列研究所国画研究馆任第一任研究员,遍临宋、元、明、清,研究画法画论,期间开始与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艺术大师交往、学习。向钱铜所长学习诗词。同年创作花鸟画《芙蓉白鹭》。

1938年,25岁被聘为北京古学院艺术组研究员。同年与画友晏少翔创办:“雪庐画会”招生教学。在中山公园历年举办《雪庐画会》师生画展。

1939年,26岁《荷塘烟雨》等作品参加北京古物陈列所研究员作品展览。同年与张其翼、晏少翔、季观之在中山公园春明馆举办书画联展。

1943年,30岁与都苑华女士结婚。

1945年,在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教授中国画。同年抗战胜利创作丈二巨幅《睥睨》。上题“乙酉秋河山光复乘写此以志快,钟质夫鸿毅作。”

1947年,“雪庐画会”结束,雪庐画会创办十年之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1949年,北平解放,作品“田间劳动“参加北京新国画作品展”。

1951年,参加北京国画会组织的抗美援朝捐献画展,捐献义卖花鸟画作品九件。

1953年,应聘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创办国画专业。同年创作《桐阴白凤》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

1954年,作品《富丽和平》工笔画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作品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5年,创办《十二月令,四屏扇》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写生“为故园茄子写照”。

1956年,作品《桃花四喜图》参加全国第二届国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作为国礼赠送国外。《四喜图》、《荷花鸳鸯》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去辽南地区果园写生,创作《四条屏》,去黄山、江苏、浙江等地写生。

1957年,《雪树寒鸦》、《荷花鸳鸯》参加辽宁省首届国画展,展后作品被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1958年,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辽宁省文联、美协理事。

1959年,创作《孔雀开屏》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任辽宁省政协委员。

1960年,作品《红梅孔雀》参加迎春画展,后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作品《人工为益鸟作巢,招引安家落户》参加东北三省首届国画展。展毕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收藏。

1962年,创作《龙门所见》、《锦上添花》参加沈阳国画研究会首届画展,作品被沈阳国画研究会收藏。同年参加辽宁美协组织著名画家去医巫闾山写生创作,为当地农民作画。

1963年,为鲁迅美术学院校庆创作丈二巨幅《锦上添花》。去大连写生创作《欣欣向荣》等作品。《花鸟画小辑》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4年,元月创作《毛主席咏梅词意》、《瓜肥果硕》、《人寿年丰》等没骨画代表作。《荷花蜻蜓》选入现代花鸟画选。任国画系花鸟专业毕业班导师,带领学生写生创作。

1966年,创作横幅牡丹《不愿朱门夸富贵,却放红花伴英雄》后文革开始,同其他画家一样遭受迫害。

1972年,春又开始创作《凌霄山鹧》。

1973年,去山东菏泽写生创作大幅工笔、没骨花鸟画《牡丹田》、《春深采药忙》。

1974年,去丹东写生《黄瓜》,创作《瑞雪鸣禽》。

1977年,为辽宁省美协主办国画讲习班主讲花鸟课半年。

197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全国高级花鸟班主讲“没骨写生花鸟课”两个月。《春深采药忙》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年画及挂历。创作没骨画《欣欣尚荣》。

1979年,去医巫闾山写生为闾山画会画家辅导示范作画。

1980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讲学。创作大幅工笔画《玉兰孔雀》。

1981年,《辽宁画报》发表专栏题为《丹心赋众芳》——钟质夫教授和他的花鸟画。

1982年,去云南昆明、西双版纳等地写生,创作多幅花鸟画。

1983年,《造型艺术》发表题为《钟质夫作品选》7幅工笔没骨花鸟画。

1984年,创作《护园之歌》、《秋塘双侣》。

1985年,《中国民族画册》介绍著名满族画家钟质夫教授。《美苑》刊登《钟质夫花鸟画选》和介绍文章。《工笔花鸟画技法》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为鲁迅美术学院录像,现场绘画《喜逢盛世》、《芙蓉鸳鸯》、《喜报丰年》三幅不同风格没骨花鸟画,沈阳电视台拍摄专题片。

1986年,由于眼病,集中完成以前作品。

1987年,应邀去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为工人画家讲学授课。

1989年,《瞭望》周刊题为《老圃新枝花更艳》向国内外介绍钟质夫没骨花鸟独特造诣。同年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美协和辽宁省博物馆为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郭西河举办国画联展。四人为辽宁省博物馆绘制巨幅作品(300*600公分)《北国松泉图》。

1990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钟质夫等画家拍摄纪录片。

1992年,《北国艺苑》专栏向海内外介绍题为《洒彩笔耕耘,益鸟语花香》——记著名工笔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钟质夫。

1993年,东渡日本。

1994年,5月10日因病不幸去世,终年80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钟质夫教授其人其画

李浴

钟鸿毅字质夫以字行,世系清室皇族正红旗,姓爱新觉罗,至其父秋瀛公易姓钟氏。秋瀛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娱,与当时京师名流多有交往。幼年的钟质夫是在其父的教导和影响下走上艺术道路的。稍长除了在一般学校读完大学文科之外,又入湖社以刘子久、李鹤筹、陈咸栋为师学习工笔重彩花鸟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社任评议。所谓评议,其职责除了参与评定社员作品之外,主要是教育生徒。由此可知,钟质夫在二十多岁左右时已是画已有成并开始投入教育事业了。关于湖社,因为它是二、三十年代在北平成立的一个国画社团,现在画坛的年轻人可能知者不多,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主张弘扬国粹,特别是为继承和发展工笔重彩国画传统为主旨的一个私人团体。创办者都是金北楼的弟子,遵金氏遗训开展国画活动,教授生徒,发行月刊,在三十年代中国画坛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作为第二代社员的钟质夫,在当时已是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了,因为他除了师事本社名家之外,还在其父老友当时的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的张致和家中临摹古画,特别是又得以进入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为研究员而能多览多摹古人名迹,兼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诸大师之指导,画艺才得以大进的。我们在《湖社月刊》刊载他的多幅作品上可以看出其功力不凡了。在他二十岁时所摹《南田没骨花卉画册》上有不少名家大师为之题词。其中有黄宾虹老先生手书“直追南田”以及长句题识,内有“要识徐熙原后起,惟君家学是先河”之句。以此可见钟质夫之受家学与师法恽南田而远,宗许西之野逸花鸟画法已被七十七岁高龄的大师所赏识了。并还有当时同时与黄宾虹在北平艺专任教授的书法篆刻家寿石工也提此册曰“妍雅文彩风流”,并以诗赞曰“写生写意纷殊说,要识徐熙庙且神;写得百花生意出,故应机趣在天真。从来画法通书法,休误当时没骨法;我笑应时多画手,略攻点染即名家。”这一方面称许了钟画的徐熙笔法意趣,一方面也嗤笑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名家,这在今天来说恐怕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中国画自古就是重视生活与写生的,而花鸟画与之写生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多年来写生家成了花鸟画家的代名词。钟质夫在花鸟画的创作上除了师法古人与今人外,也是与写生分不开的,只是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只能限于园林花圃和附近郊区的果乡而已。再加上他于1936年读完了民国大学的中文系,这对一个画家来说当然也是必具备的修养,所以三十岁左右的钟质夫已俨然成为花鸟画的名家了。当时除了仍任湖社评议之外,还兼任北京艺术职业学校、北华美术专科讲师,特别是又与画友创办了“雪庐国画社”(1938——1947),教育学生前后达十届之多,而且历届都在中山公园举办成绩展览。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地参加过展览,都得到了好评。我们不妨举出一幅作品来看看他当时的艺术成就。

《睥睨》(242*138)是一幅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紧密的巨作,这是画家三十二岁时在抗日战争胜利之秋的一件充满爱国思想与情感的作品。画面上以白色的雄鹰为主体,站在松干上回头睥睨而视,象征着圣洁而伟大的民族胜利后的雄姿而又卑视敌寇的神态。苍松叶茂与山石劲健,水流急湍以及锦鸡、翠禽之错落有致、自然,是表现祖国河山永固以及大地绚丽之美。无论笔法、设色、构图都能使主题突出而达到艺术性与内容性相结合的完整。这不但表现了画家个人的心情而且也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胜利后的思想感情,这是具有典型性意义的。于此可见,画家在解放前已是一位大手笔了。

然后这还只是钟质夫在艺术事业上的第一阶段。这时期虽已成名和做出许多贡献,但这毕竟是因有所局限而未能发展到更高和作用更大的时期。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3年来到东北美专(鲁美前身)任教之后,无论从思想认识上,生活或是创作、教育环境上都有了提高和飞跃的发展,这道理很清楚无需说明。正是在更加明确了艺术的源泉和生活道路与精神面貌一新之后,使他在花鸟画创作上和教学上都有了显著的成绩,于是也就更加重了责任和获得到荣誉,很长一个阶段他担任了国画系副系主任和省政协委员之职。而且多年来为了教学与创作,他不辞辛苦地远到辽南、丹东、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安徽黄山、江苏苏州、四川成都、峨嵋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深入生活、观察写生、搜集素材而创作出许许多多意境深远、雅逸活泼而一派乐观精神的作品来。为多年的年画出版、各级展览、各个单位所采用和收藏。在本画册的这一时期作品上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些作品上除了笔精色韵之外,在内容上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平民气息之突出。诸如茄子、黄瓜、葵花、玉米、苹果、柿子、石榴,以及家禽之类的题材一一见于笔端。在笔法上,明暗的渲染上,使工笔重彩花鸟画重在平涂勾勒之装饰性强的特点有所突破,也使“徐熙野逸”之趣有了创新。他的学生现任鲁美国画系主任的李钟录教授在他的怀念老师的文章中说:“钟质夫老师的工笔画花鸟,尤其是兼工带写的没骨花鸟画造诣极高。先生远师宋人传统,近学明清及近代诸家,熔宋人之写实与近人重洒脱意境与一炉,将小写意用笔与工笔画的严谨有机地结合,又揉入西洋水彩画的润致、绝妙精雅、清新不失浓丽、别具风韵、独树一帜。”(《美苑》1994年第4期)这是有多年体会与内行人说的话自然是正确的。这也就可以看出钟质夫在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与艺术教育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了。

然而不可忽视的他的这些成就,是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钟质夫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忠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谨言慎行、淡泊明志,无论新交旧友无不赞其为人可亲可敬。人品与画品的结合,在钟质夫说来是亲密无间都统一于真、善、美三个字上。

钟阳将其父的材料拿来让我为这本画册写篇序文,作为数十年的老朋友来说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可是当我全部细览之后才发现我过去的疏忽与认识的不足,实在愧对亡友。写此短文自然也难尽全貌,但我相信这部画册的问世一定能对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鲁美四老

在东北美术界和收藏界,有“鲁美四老”的说法。所谓“鲁美四老”,指的是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四位老教授,他们是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和郭西河。人们称他们为“四老”,不仅因为他们在鲁美的资格老,任教时间长,还因为他们绘画艺术水平高。

“鲁美四老”在画坛各树一帜,晏少翔的工笔人物、季观之的山水、钟质夫的花鸟、郭西河的花卉,都是画坛中值得称道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