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杨潇澜:张锡庚生命有一种绝对

新浪收藏

关注

杨潇澜

我自幼跟随张锡庚先生学书。因幼时顽劣,学书过程中未必有很好的定力和毅力,先生便与我讲当年他对一本字帖的渴求,对一张宣纸的珍惜,为了创作一幅作品常常通宵达旦。起先我觉得好笑甚至不可思议。但慢慢长大后逐渐明白:有些时候,只有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先生这番劝说,正是想让我懂得“珍惜”二字,也正是在这般劝导下,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并终于爱上了书法。现在想来,若非先生耳提面命和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影响了我,也许我与书法的情分早就断了。每每回想起这些,总是感慨良多,有道是“小时不识事,幸以遇良师。竹影拂黄卷,雨声侵绿陂。窗前握笔日,灯下授诗时。十载春秋易,感怀君可知?”

先生教学三十余年来,对持字求教的学生,莫不给以至诚指导,依其习性加以指引。他从不让学生写一样的帖子,也从不只念一本教书经。我随先生习艺的这些年,正好历经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可以明显感觉到,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他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时候,他对我的基本要求,一是让我学会珍惜,二是让我坚持习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对书法的兴趣。现在我念大学,先生无论是在技法层面,还是在学养方面,都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我的也不仅仅是书法,更会和我讲人生,讲社会,讲他最喜欢的——文化。同时,先生在教学中总会加入一些新的心得、感想与我们分享、讨论。

先生教我们,从来不会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地将道理说通,加以关键的窍门,使我们不仅领悟得快,也领悟得深,回去实践时定能行之有效。小时候的我一直不懂什么叫“把字写‘活’”,先生与我打了个比方:普通文字与书法作品的关系就如同走路与跳舞、讲话与唱歌的关系一样。然后他又亲身示范与我看,这让年幼的我很快理解了这层意思并一直牢记于心。从最初他教我结体构字,到后来教我写诗作文,莫不如是。有时我也会想,为什么有那么多所谓的书法家,却并不见得所有人都能把书法教育做好?窃以为,除了对自身经验和知识没有进行理性总结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外,恐怕,像先生这般以至真至诚对待学生的态度,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吧。

先生自始至终都希望我做一个“文化人”,同时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我们可以从文字的演变中找到经典,所谓中国书法的经典是从文字开始的,而历代书法名家名篇名作都是经典的范畴。在他关于经典的阐述中,尤其强调“要把经典理解成为一个系脉”。这些观点都深深影响了我们,至少我们不会脱离经典的根基而妄谈创新,不会成为无源之水。其实,先生希望我做一个“文化人”也好,推崇经典也罢,都体现了他对精神厚度的追求。在这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对于如我极力主张“独立、自由”的90后而言,如果仅仅是从形式上去追求所谓个性,那这样的“个性”是轻率而非深刻的,也就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真实意义。反观先生的书法,通过对书法本体的准确把握,述说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长期浸淫于文化经典之中,使他的作品沉厚平和,一如其人。我看先生的作品,感觉在经典中似曾相识,却又说不出是取法于哪家哪派,其作品的多样性,让人体会到意外之奇,却不感到突兀生硬;察觉到用笔率真,却不觉着肤浅空洞。窃以为,这正来自于他对经典的流动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除了对于文化经典的关注,先生十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窗前飞过的鸟儿,踱步走过的猫儿,还有庭院里的秋竹,都会成为他关注的对象。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美学散步》)我想说的大抵如此吧。又如张怀瓘在《书议》中早就提到过“取象其势,仿佛其形”的问题。先生的书法正是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体悟,取象于外,然后通过艺术同感而自成于内,从而达到了“假笔转心”、直抒胸臆的境界,正所谓“因予物象而及于灵性,悟于道理而应以书法”。曾见先生写对联,其中的“雪”字和“竹”字让我一直印象深刻,仿佛真是雨雪霏霏,秋竹挺立,意态纵横,生机盎然。先生对我说,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对自然、对生活。我想,正是这颗好奇心,才让他有通灵感物之力,才能由“雪”和“竹”这些大自然的普通景象联想到了书法上;正是这颗好奇心,才让他克服了我们不曾想过的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

先生对文化经典的关注,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源源不断地为其创作提供养分,使其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充满活力和新意,展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我追随他这些年,总会从他的创作中发现一些新的艺术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生命气息永远是鲜活的。

现在,除了每天进行康复训练外,先生仍旧坚持缠指习字,尽管还会有胀痛,尽管写完松开胶布后会发现右手被缠得发紫。视书法为生命,多少人喊在嘴边,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观先生习字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幽若深远,焕若神明”,遒劲的笔力,流畅的笔势,丰富的韵律,还有忘我的创作状态,他用点画、线条、虚实关系和布局等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展现了自己的性灵。“书,心画也”,经过大起大落而沉淀下来的东西,从先生最深的心源处诞生,包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世相的体味,平和自然,深邃淡远,叩击着每个人的心扉。他的书法早已超越了“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技道俱进的境界。余秋雨先生在所著《艺术创造学》里下过这么一个定义:艺术眼光,是一种在关注人类生态的大前提下,不在乎各种权力结构,不在乎各种行业规程,不在乎各种流行是非,也不在乎各种学术逻辑,只敏感于具体生命状态,并为这种生命状态寻找直觉形式的视角。先生的书法正是反映了这种具体生命状态,展现了他的性情、气质、文化追求、精神境界,他的作品更关注的是人真正的存在状态和生命的存在意义,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先生曾说过,艺术家的天职就是把这些发生在人内心深处而无声地消失了的东西还给人类。先生用他的书法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传达出了自然的生命、时代的节奏和宇宙的精神,尽善尽美,至真至诚。这也启发了我不再单纯地去考虑文字与书法的关系,而是有意识地把书法置于立体的文化时空中看待,纳入中国人的文化生存中去看待。

先生不仅自己诠释了“艺术是生命最高的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尼采)这句话,也让我爱上了书法,他把这句话传递给后辈,期望并且相信我们能够做到。十分庆幸,也十分感激自己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位老师,他把你当作一块璞玉,相信只要精心雕琢,定能成器。

正是先生这股永远相信、永不放弃的强大力量,才让每一位弟子,在与现实的艰冷战役中,义无反顾地为理想冲锋陷阵、信心不死!

(作者工作单位:苏州大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