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龙海秋:黄山归来——画家刘越胜

新浪收藏

关注

对画家刘越胜而言,黄山是他心灵的故乡。

他上了多少次黄山?据说每年要去十次。他画黄山的画,有两千张之多。画中,有风水,有阴阳,云蒸霞蔚,变化万千。

每一次的心情都不一样。都道山之奇,他却难忘那些行在山路瞬间的感觉;有震撼,有敬畏,是与天与地的邂逅。在幽静的山上,呼吸着那谱了音符芬芳的空气,听见温柔的画境在云端聚散。

云来雾往,朝烟夕岚。年复一年,静思默想。

在登山的途中,他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风景。或许是一场颇为壮观的云海,在登山的途中相遇,洁白如绵闪着金边,漫延而来。在攀登的行程里,他甚至慢慢忘记了来处,纯净如水晶般的蓝天覆盖着大地,穹苍万里,金碧辉煌,要传达而终于不可传达的讯息。在云卷云舒的变化中,他感觉到灵魂的升华。

迷恋大自然恩泽的众多丹青圣手,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

在他的眼里,黄山也像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饱经沧桑,又平静自得,有时候甚至像是老人,或者就是历史本身。曾经,梦想像花一样,开放在岁月的枝头——多少温馨的秘密,多少蹒跚的足印……追梦的旅途是都已结束了,过去了?还是仍在延续?他细细体味。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应该是无可限量的。

静谧的夜,好像连时间都静止了。此时,黄山的美丽在他的脑海里,如梦如幻。

他有一颗安静的心。他淡定。他心中的主流,一定是一种很大的东西。

他记得,老师张文俊是个淡泊的人,老师赞赏因势利导,不拘一格,甚至鼓励离经叛道。老师说每一幅画都应当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而构图最见匠心——画面的布局就如同布阵。

那一年,他突然感觉自己的艺术人生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如果再不突破,就将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对自己的重复,或者,是对前人的重复。他看到了艺术深邃的历史与现实。学传统,但不惟传统,他更无法绕开时代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创造性的思想比其他思想“更具有包容力和理解力”。如同钢琴家的弹奏,在于自身情感、自然景物和音乐曲调这三者的融洽。丹青一抹,既要有画家自身的温度,也要有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热度。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美好的搭配间仿佛有一种韵律似的,让人联想到正因为置身于山色烟水,画家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人们的心灵之河。

自然之外,还要有化境。刘越胜有厚实的积淀和艺术哲学的思辨力。

远山长,晓山青,云山乱。松涛云雾的那些起伏变化,那些诗词的意境,都叠印在他的心上,仿佛是某种血脉中的东西。历代的画家,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仿佛是跌宕起伏的人生。

漫溢着隽永文化韵味的黄山,隐含了太多的魅力,而他对文化家园的深情,不是对故乡孩童般的依恋,而是对风姿绰约的女人沧桑圆熟之美的静赏。澄澈的情感,浸入了对历史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画者用苍茫厚实的笔墨编织出的岁月之网,尘封的过往,怎样用风水和心灵构思了一个个故事?是豪放,还是婉约?古往今来,从渐江大师到海粟老人,登临黄山的一位位前贤都有自己的感悟,成就了一幅幅恢弘巨制,也让后来者不能不陷入沉思。突破传统,谈何容易。

先把波浪卷扬起来吧,对于刘越胜而言,他需要的,是多元催发的艺术思想。他知道旧日子会逐渐过去,新的岁月也会逐渐地在我们心中编织成一张惊喜的网,那么,这诗意蓝调畅游的岁月之河,是否亦是一张美好的网呢?他从容不迫握住自己心灵的音量,把自我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潜在意识,对绘画的天性,以及心深处的物质积累,通过图式习惯得以体现。

毕竟,艺术总是表现着特定时代。

黄山归来,那镌刻在心中的奇诡大美,让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画笔。近些年,他到北京深造,访诸名家,结交同好,为的是同砥砺,求真经。他理想中的绘画风格,在一次次刻骨铭心的体悟中正日渐清晰起来。(本文作者系《金陵瞭望》杂志副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