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文物IP” 助力艺术消费

新浪艺术

关注

来源:中国美术报 

原标题:打造“文物IP” 助力艺术消费 

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文化IP”来推动传统文化创意和文创产业呢?

最近热播的一些“流量剧”在极速“吸粉”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产品的热销。同样,一些优秀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向大众科普文物知识的同时,也一度掀起了博物馆衍生品销售热潮。或许,这也是一个答案。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7分。这个极富“烟火气”的纪录片凭借让文物“活”起来的卖萌画面、聚焦中国文明发展的内涵解说,融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这一系列“文博类”电视节目也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类电视节目,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不仅演绎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更是用通俗的方式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那么,这种节目除了增大文物关注度,能否带动观众艺术消费,继而带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呢?对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认为, 这种连带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它让更多观众对博物馆、藏品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它也推动各大博物馆尝试更贴近观众,做好展览和展品的推广工作。文物,通过电视节目的多重价值输出和知识传播,一方面在大众中掀起了“国宝热”和“博物馆热”,而另一方面就是引发观众对文物、艺术品的好奇、关注和喜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可能将来就会成为艺术品买家。

“流量”能否带来“销量”?

不过,从目前来看,文博类电视节目对于专业门槛高、单品价格高的艺术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微弱的。观众即便对于文物非常喜爱,也只能通过文创产品来弥合这种需求。此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它便宜、时尚、好入手。现实中,随着文博类电视节目大热,也确实带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销量。艺术市场资深从业者孔超表示,以《国家宝藏》为例,“大报恩寺琉璃塔”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对琉璃塔拱门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等产生浓厚兴趣,带有琉璃塔拱门元素的产品的销量明显增加。

《国家宝藏》节目中展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藏品,分别为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副部长李博雅说:“节目热播以后,陕西历史博物馆根据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推出了两款香囊衍生品,一款是挂件香囊,一款是摆件香囊,销量可观。杜虎符的文创产品,也在节目播出后热销。而且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专门购买文创产品。”在李博雅看来,《国家宝藏》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成为了一个全产品的经济现象。她说:“如今,栏目组出版的《国家宝藏》书籍,已经在一些博物馆进行销售了。目前,栏目组正在和九大博物馆商谈品牌授权和文创产品开发合作的事宜,双方将互享销售平台和渠道,比如《国家宝藏》系列文创产品可以在博物馆的线上、线下渠道出售,也能放在国家宝藏线上旗舰店进行销售。双方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虽然文博类衍生品销量有所提高,但哈嘿艺术网总裁何彬认为观众通过观看一次节目,去购买甚至收藏艺术品并不现实,对带动艺术消费效果并不明显。但这类节目一定程度上却能够对大众起到美育的作用,为其打开一道艺术欣赏的大门。

电视剧热潮下的艺术消费

除了文博电视节目,诸多电视剧也引发了收视热潮,甚至一些作品一度成为现象级作品。除了电视剧情节,观众也将剧中人物服饰、家具、陈设品等都纳入了自身关注的范围,这些精致的工艺品也触动了观众购买同款的冲动。

基于电视剧而带动的艺术消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电视剧中工艺品同款的衍生品。以最近较火的《延禧攻略》为例,剧中富察皇后、令妃同款服饰、耳饰、手饰等在各大网站都销量暴涨。第二种是和剧中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属于相同工艺的工艺品。据调查,一些女性消费者就会因对《凤穿牡丹》剧中女主角的服饰感兴趣专门去找工艺美术师定做同款刺绣工艺的服饰。第三种是电视剧带动的古董手工艺品的收藏。孔超的几位客户就是因为非常喜欢某些电视剧中清代点翠工艺的头饰,才开始购买并逐渐走上收藏之路的。

尽管目前只有少数文博类节目火了,但未来可能会有数量更多、形式更多样的此类“流量”节目,当这类节目多了、火了,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对传统文化、文物鉴赏的一次学习,这对于未来艺术消费市场的发展来说是利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