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反叛与孤独—从波德莱尔到毕加索

新浪收藏

美术馆的反叛与孤独:从波德莱尔到毕加索 活动海报
报名联系:
1、编辑姓名+手机可发送短信到 15201159051 即可
2、微博用户可私信姓名+手机发送到中国美术报官方微博
3、微信用户可在艺术人文频道、中华雅集读书会公众号编辑姓名+手机留言即可
4、可在豆瓣同城、互动吧看到预告通知,编辑姓名+手机报名
活动须知:
1.本期专题主讲和讨论:14:30-16:30
2.书友自由分享与交流:16:30-17:00
活动时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14:30-17:00
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办:中国美术报网 译林出版社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承办:中华雅集读书会 湖南创意读书会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内容话题:
1、如何定义现代主义,如何看待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浪潮
2、追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馆的反叛,以及艺术家所体现的思想
3、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谈一下我们文化的积弊问题与传承

艾蕾尔:独立策展人、清华美院博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她基于国际前沿视野,梳理并策划中国女性艺术、生态艺术、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等大型重要学术展。出版专著、译著有上海三联出版社《灵性之维》、北大出版社《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目前在《画刊》、《艺术市场》、《艺术广角》、《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文章近百篇,长期主持《当代女性访谈》项目。

汪海:生于1977年,安徽芜湖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神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留学,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兴趣为20世纪法国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代表著作:《行动:从身体的行动到文学的无为》。

帅好:独立批评家、历史学者、资深调查记者。
中国523第三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史论奖”获奖者。
著有《以酒为天:大饥荒中的茅台酒纪事》,一项华人历史学界未曾有过的研究。
著有《画殇:中国、爱尔兰画家反饥荒公共行为比较》,一项华人美术界未曾研究过的项目。
正在进行的华人艺术的独立研究有“极权主义艺术实证和理论研究”,“艺术新本体个案和理论研究”。其中,新本体理论实证个案研究已完成的有《旧物宣言:李向明艺术个案研究》,《图鉴与途径:以王永生为例》,《什么格调的作品可以进入历史:论胡杰的饥荒版画》,《朱雁光与首都纪事》等。

牧野,诗人、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3年生于安徽涡阳,现居北京。
倡导全球文艺复兴、[1]意象表现主义发起人。曾任《诗歌月刊》等报刊编辑,上上国际美术馆艺术总监,北京La Celeste艺术馆馆长,《环球慈善》艺术观察主笔,
先后获全国首届探索诗大赛最高奖,最先锋诗歌奖,最优秀诗歌奖、最无聊诗歌奖等,2006中国十大风云诗人之一。
策划诗歌、艺术交流活动百余起。从事艺术市场化建设和艺术投资与咨询服务,长期致力于文化及国际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注重艺术走向研究,关注发掘实力派艺术家,推介艺术新人。
(排名不分先后)
内容提纲:
1、当代艺术是不是一种反叛的艺术?
2、怎么定义“当代艺术”,是前卫还是夕阳没落?
3、为何我们没有对画家马蒂斯公正的评价,而是归于雕塑家?
4、诸如波德莱尔的吸毒、梵高的割耳、毕加索的风流韵事、普鲁斯特的神经衰弱、杜尚的神秘游离等等,可能我们能直接定义现代主义的范围,在这个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艺术的界限已经模糊,问题存在在那里?
5、“今天的革命者就是明天的经典大师”,我们如何定义经典,经典是反叛者的代名词吗?是否只有反判才能传世。
6、从波德莱尔起,经兰波、福楼拜、马拉美、布勒东、普鲁斯特、乔伊斯、贝克特、福克纳等等,一直到安迪•沃霍开启后现代主义之门为止,现代主义享受了120的美好时光,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处境,我们如何定义看待这些艺术家?
7、在中国提到的是美术,而非艺术,反映出了中国美术馆的内向和原初的语境,这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美术本身的保守,对开放的艺术形式本身有排斥的基因。
8、大众美学与展览文化之间这种距离是当代要解决的问题吗?
9、普通人来艺术馆参观在心智和体力方面上限时间是45分钟?你怎么看待。
10、如何对一个美术馆在展览空间上区分,那些是表现主题性的板块,比如孤独、展示生活细节问题、社会批判形式等等,你觉得有必要给普通人一个参观指南吗?
11、反叛如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主题思想,那么是否意味着反人群是因为在社会底层的人群的一种意识占有,譬如暴力制度、财务困境等等原因造成的。
12、新锐艺术家的愤世嫉俗,推销给中产,结果他们反叛就是中产,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13、对伤害题材、挑战生理、新型人类等当代作品中,反叛是否已经没有了下线,艺术是要在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中存在吗?什么样的艺术才能达到美育的功能?
主题延伸图书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
作者:[美]彼得·盖伊(Peter Gay)
译者:骆守怡 杜冬
定价:69.00
出版年月:2017-2](http://n.sinaimg.cn/collect/transform/20170908/LEwJ-fykusey5557937.jpg)
内容简介: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作者介绍:
彼得·盖伊(1923—2015),美国文化史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德裔犹太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曾任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
盖伊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之一,一生著有超过25本著作,《伏尔泰的政治》《启蒙时代》《魏玛文化》《布尔乔亚经验》等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时代历史学者中的重要地位。盖伊的研究主题涉及中产阶级、启蒙运动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中,现代主义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