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

新浪收藏

关注

案例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

一、基本信息:

名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

作者:吴为山

材料:青铜

尺寸:大小不等,《家破人亡》高11m,《逃难》群雕计十组,尺寸每组2.2m左右,《冤魂的呐喊》高12m,《胜利之墙》长140m、高8m。

时间:受邀创作时间为2005年12月15日,作品落成于2007年12月13日。

现存地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航拍图

二、作品由来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国家批准立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2005 年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工程启动。2005年,吴为山受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委托,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大型纪念雕塑。作品于2007年10月底安装完成,并于同年的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正式落成。

三、选择依据

时间维度:该作品产生于公共艺术的多元发展期。创作者于2005年12月15日接受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邀请开始创作。作品于2007年10月底安装好,并于同年12月13日正式落成,2014年2月27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创作手法:组雕以建筑与雕塑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达灾难,区别于传统纪念碑的模式。作品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中国式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进行展现。

作品内容:开篇为11米高、具有张力及体量感的《家破人亡》,后为各具动态的十组人物群雕《逃难》,以及12米高的抽象造型《冤魂的呐喊》,并以140米长、高8米的《胜利之墙》作终结。

价值意义:组雕作品与建筑景观达成完美的结合,并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模式,为21世纪以来展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艺术经典案例。

该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民族精神,其以和平的表述方式表现灾难。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蒙受的苦难,呼唤民族精神的崛起,祈求和平、繁荣与发展,让历史不再重演——是雕塑的根本立意。其思想性体现于对罪恶的鞭挞,对人性的关怀,对正义的颂扬。该作品不仅局限于南京地域,或仅立足于国家与民族的方位,更是站到了历史与人类的高度。它进入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组雕作品与建筑景观达成完美的结合,并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模式,为21世纪以来展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艺术案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