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天下故宫地上天宫

新浪收藏

关注

相传在浩浩天庭中央,有一片亘古不变的紫微星垣,万物之主的天帝住在紫微宫内。紫微宫降至人间,便是天帝之子皇帝居住而百姓禁止入内的皇宫——紫禁城。

现实中的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年间,并非紫微宫从天而降,但这丝毫不会减淡笼于其上的神秘色彩。

505年之后的1925年,也就是90年前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匾额高悬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城门洞开,老百姓争睹神秘之境。要去故宫上班 的玉石专家那志良推着自行车,好不容易才从人海中挤进神武门。那天他被安排在养性殿照料,亲眼看到有一名观众被挤成夹心饼干馅儿的模样,虽伸长了脖子,但 什么都没看见就被挤出了门(据那志良《典守故宫七十年》)。参与清宫财产清点和博物院创建的吴瀛也很狼狈,“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 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据吴瀛《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

故宫博物院成立的第一天到底涌入多少观众?虽没有进行过统计,但留下一个生动的细节:下午闭馆之后,工作人员捡了满满一箩筐观众被踩掉的鞋。

那会儿的人们不会意识到,哪怕是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后来成为首任院长的易培基恐怕也不会意识到,第一天盛况之因果,暗合了三项世界级资源:一、故宫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三、庞大的观众数量。

90年后的今天,故宫引以为傲的依然是这三项世界级资源。从院长单霁翔到普通观众,都可通过媒体报道和故宫官网对此了然于胸:故宫的古代房屋并不是 传说中的9999间半,而是9371间;藏品总计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达168万件;去年观众人次为1525万,故宫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承担 上千万观众压力的博物馆。

有了这些精确的数字,故宫还会那么神秘么?

当然。它依然是谜。

这缘于故宫的独特,即建筑与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深邃的历史文化空间。举个例子,建院90年来一直未开放的故宫西部地区,那里的宫殿不只是 古建,它还在标榜着皇帝的孝道,收拢着太后太妃们的孤寂;那里的摆件也不只是文物,它还透出主人的情致,彰显着尊贵,见证着悲喜和心计,承载着祷告和巫 蛊。为什么清宫要把最大的佛堂设在这里?为什么寿康宫如此幽深?为什么当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开放这里时,要把慈宁宫辟为雕塑馆?只有读懂历史文化空间 里的故事,才可以一一得解,明白今天和历史之间的呼应。

故宫建筑与文物构成有机整体的这一独特性,既是优势,也给盲目的观众带去了遗憾。他们往往在导游的催促下,赶场子一般目不斜视穿过中轴线,先去看看皇帝坐在哪里,再去看看皇帝躺在哪里,最后看看皇帝的御花园。直至走出神武门,才纳闷,“文物呢?展览呢?我怎么没看到呢?”

英国著名视觉艺术媒体《艺术报纸》公布的“2012年世界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中,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以全年吸引970万观众位列第一,观众更多的故宫却榜上无名。原因是,他们没把故宫看作博物馆,而只是一个景点。

这正是故宫致力改变的尴尬。国务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中长期目标,“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 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既然是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就绝不能作为古建筑的陪衬,必须两者相得益彰,同样深入参观者心灵。从 引导观众走进展厅、走近文物这方面来讲,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图》而进行的“故宫跑”,尽管方式激烈了些,却令街头巷尾人人皆知,“哦,除了前殿后宫御花 园,故宫的好东西多着呢!”

正如90年间故宫博物院一步步走来,到2020年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的目标也并不能一蹴而就。今年是重大节点,“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和“ ‘平安故宫’工程”分别进入第14个年头和第3个年头,两项工程达到了什么效果,观众可以得到哪些好处,正好借建院90周年之机检阅检阅。

所以,故宫是对的——庆典不搞也罢,对历史文化的经典心怀敬意和礼拜,为我们展现更多秘境和秘藏,这不是更好么?

一条新路线,看遍5处新开放区

随着故宫5处新参观区域在年内陆续开放,传统的参观线路或许可以变一变了。与以往直接由午门开始故宫之旅不同,观众将在午门正南方的端门开始第一站。

端门,是今年9月3日阅兵仪式上习总书记接见外宾的地方。年内,它将以故宫数字博物馆的新身份正式对观众开放。在这里,观众可以用最短时间、以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掌握海量信息,为自己量身定做最中意的参观方案:怎么走?看什么?文物背后的典故是什么?

这时的你,绝不会大步流星穿过午门直奔三大殿,而是会站在午门广场上转大半个圈,看看巍峨的午门和午门两翼新整修的雁翅楼,它们组成了北京城最气派的“三合院”。

“三合院”楼上,是世界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傲立于京城中轴线上,器宇轩昂,单霁翔院长给它起了个美名:“地上天宫”。2800平方米的展示空 间,由原本就有的午门800平方米展厅和此次新开放的东西雁翅楼各1000平方米展厅组合而成。面积之开阔、气势之恢弘、方位之显著,早已令它名扬四海。 据透露,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纷纷提交了在这里办展的申请,目前,展览已经排到2018年。故宫把第一个展览留给了自己,那就是10月10日开幕的“普天同 庆——清代万寿盛典展”。

看完这个展览,你若对故宫第三处新开放区域感兴趣,那么不用下楼,从城墙上走,往东再往北,可直抵东华门城楼,这个区域是故宫博物院精心设计的古建 筑馆。用俯瞰历史的姿势走完紫禁城六分之一的古城墙,这将是崭新的文化体验,宫殿就在你脚下。居高临下,你还能重新审视故宫古建的布局及壮美。城墙拐角处 可近观精美绝伦的东南角楼。角楼玲珑多姿,十字形屋脊,三重屋檐,28个翼角,9梁18柱72脊,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一排排脊兽昂 首远眺。走进角楼,可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新近修缮竣工的东华门城楼正在举办“营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艺术展”,以100余件古建筑材料和构建尽呈 建筑之美。城楼下是新开辟的石刻展区,展出400余件院藏的建筑石刻。

由南到北,是参观故宫的惯常线路。而此刻正在东华门的你,如果对南北线上的宫殿并不陌生的话,不妨来一次由东到西,寻到外西路的第四处新开放区域 ——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等。由于电视连续剧《甄嬛传》里头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粉丝们早有一探“小主们”寝宫的冲动。但真实的历史是,在 这里生活的大都是太后太妃这些“老主”而非“小主”。宫中女人,尤其是“退了休”的女人,常常用赏花念佛打发时间,所以这里花园多,盆景多,佛堂多,佛像 等雕塑多。慈宁宫已布置成故宫的雕塑馆,第一批展出410件各种材质的雕塑。寿康宫是乾隆皇帝给母亲“崇庆皇太后”修建的,这里将以“万岁千秋奉寿康”为 主题设为原状陈列,恢复皇太后生前景观。她使用过的200多件家具、用具、文具、珠玉等还摆在老地方。比如那两组黄花梨立柜,高2.9米,单柜宽1.76 米,是故宫现存最大的黄花梨家具。立柜有暗箱,当年故宫成立博物院时,工作人员在这个柜子里清理出了100多件珍宝。

西华门附近的宝蕴楼,是第五处新开放区域,但是由于空间有限,计划向部分观众预约开放,具体形式还待研究。若能走到这里,你会突然有种穿越感——一 路都是重檐翘角的古代建筑,怎么突然冒出一幢 “新”楼,而且是西洋风格的!“新”楼包含北、东、西三面楼体,北为主,东西为辅,地面两层,另有一层半地下室,城砖砌墙,抹饰水泥和红浆,屋顶不铺琉璃 瓦,而是铺着绿灰两色的片石,斑驳相间,似披锦鳞。该楼建于1915年,是北洋政府在咸安宫旧址上建造的库房,用于存放来自沈阳故宫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共 23万件文物,这些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库房因此得名“宝蕴楼”。它看似周围建筑群中的一个异数,却携带着一段独有的历史,见证了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风雨 历程和历代故宫人的精神传承。如今这里作为民国时期的院史陈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此5处新参观区域将使紫禁城的开放比例由52%增加到65%。明年将达到76%,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将达到80%,包括院长在内的 所有行政人员都要搬到“城”外办公,80%已经接近紫禁城开放极限。从2002年的30%到2020年的80%,这便是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 程”带来的改变。

15万件文物都是镇馆之宝

“故宫把压箱底的镇馆之宝都拿出来啦!”观众这样说,不少媒体也这样说。《石渠宝笈》特展在武英殿推出一个月以来,人气持续高涨。为了一睹心目中的 “镇馆之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众心甘情愿排上五六个小时的队;而该展上同样珍贵的王珣《伯远帖》、展子虔《游春图》、韩滉《五牛图》等展位 前,三三两两的人,无需排队。

“镇馆之宝”这种吸引眼球的说法,在故宫官网中找不到,何为故宫“镇馆之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给出的回答是:故宫不会去定义、打造任何“镇馆之宝”,这种做法只会让博物馆和观众得不偿失、两败俱伤。“比如卢浮宫,中国的 观众一去就找三个‘美女’: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看完了就走了;一到台北故宫就上三楼,去看白菜(翠玉白菜)、肉(东坡肉形石)和火锅(毛公 鼎),看完了又走了。”过多关注“明星文物”、“镇馆之宝”,而对其他文物兴致寡淡,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故宫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又有其特殊性。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基座是待研 究、待定级的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它是倒金字塔形,珍贵文物占故宫全部文物的93.2%,为168万件,占全国401万件珍贵文物的41.98%。 故宫博物院曾从18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选择出15万件,编辑出版了囊括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 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26编共计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在单霁翔看来,“这15万件珍宝,件件是镇馆之 宝”。

9月20日,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单霁翔为各国学员们上了第一课,他不无自豪地列举了故宫在藏品方面拥有的多项“世界第 一”:绘画53000幅、法书75000件、碑帖28000件,加一起就是156000件,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纸质文物;故宫是收藏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一 共有16万件,其中最珍贵的是带有先秦铭文的1670件青铜器,极具研究价值;玉石器是故宫博物院的骄傲,东北红山文化的玉器,浙江良渚文化的玉器和安徽 凌家滩文化的玉器都有广泛收藏,通过故宫的玉器可串联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故宫是收藏陶瓷最多的博物馆,达367000件,堪称天文数字;故宫还藏有近 42000件宗教文物,其中藏传佛教文物达80%,是全世界收藏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人们可能会认为,拥有古代西洋钟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外观最 华美的博物馆应该在英国、法国或者瑞士,正确答案是故宫,这里共有2200架大型西洋钟表;故宫还藏有24万块刷印书版,数量雄踞世界第一。

另有一些收藏是故宫特有的:比如最大的玺印,那是乾隆皇帝85岁退位时为自己刻的,和田玉材质,一个人搬不动;比如存放最久的普洱茶,已有200多年了,单霁翔幽默地说,“虽说普洱茶越放越醇香,但我保证不会有人去品尝它的”。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和“故宫特有”,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故宫在面对当代艺术家捐赠时,会制定3条既慎重又霸气的规定:第一,必须是艺术大家;第二,捐赠的必须是代表作;第三,无论艺术家名气多大,不得捐赠10件以上作品。

“我们希望600年以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仍然是倒金字塔形。”单霁翔说。

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故宫不只是独一无二的景,还是通过文物收藏来传播历史文化的公共平台。

故宫新推18个展览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有各种展览40余个,加上今年为迎接90周年院庆新推出及改陈提升的18个展览,同时展出的文物藏品将增加50%以上。

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有三类。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原状陈列,比如太和殿、丽景轩、皇极殿、文渊阁、养心殿等。文物当年就是为这个环境而制作的,今天还放置 在这个环境中,这是文物最好的归宿,也是最有尊严的展示方式。太和殿只有安上牌匾、楹联、宝座台、屏风,才会形成历史文化空间,人们才会联想到这里发生过 什么。今年新增和改陈的原状陈列有慈宁宫花园、寿康宫、军机处共计3处。军机处原状陈列和专题展将进行展陈效果的提升,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 央最高辅弼机构,观众对它的了解大多借助古装影视剧,而真实的军机处远比古装剧承载了更多历史秘密。如今,这些秘密将在乾清门广场西北隅值房“晒”出来, 让大家看到当年的清册、电报、舆图、机密档案和军机处官员的服饰、配饰、办公用品等,了解军机处职能和办事程序。

第二类展览是固定专题陈列,比如武英殿作为书画馆,文华殿作为陶瓷馆,奉先殿作为钟表馆。今年又将新增和改陈提升宁寿宫区域的珍宝馆和石鼓馆、慈宁宫的雕塑馆、东华门的古建筑馆等8处常设专馆。

第三类是临时专题展览。正在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即属于这一类展览。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等文物是经过3年库房休眠之后才拿出来的。10月 12日要更换一批展品,《清明上河图》将重新回到库房,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保养。人们下一次再见到它将是5年之后的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 际。

为庆祝90华诞,故宫博物院准备了7个临时专题展览,除“《石渠宝笈》特展”之外,其他6个分别是:“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明代御窑瓷 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光影百年——故宫老照片特展”、“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 艺特展”和“月染秋水——陈国桢捐赠暨珍藏青瓷展”。

伤愈出院的文物“病号”

“《石渠宝笈》特展”之所以叫做“特展”,特在文物之奇珍,特在展品与《石渠宝笈》之关联。“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为什么也叫“特展” 呢?单霁翔在9月25日该展览的开幕式上解释,这是故宫首次举办以文物保护修复为主题的综合性修复技艺和成果展,旨在弘扬传统技艺、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为 世人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共设11个单元,分别为古书画装裱修复、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木器修复、实验室、纺织品修复、漆器修复、青铜器 (金属文物)修复、陶瓷修复、囊匣制作、钟表修复和百宝镶嵌修复。展览从43个文物“病号”的首诊伤情、体检报告,到文物医生“开药方”、精心治疗,最后 病愈出院,进行全程展示。

一幅高约4.7米、宽约2.8米的超大绘画作品《董郜山水花卉贴落》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它是在故宫符望阁内被发现的,绢本质地,年纪大约200 岁。半年前它被送医时已霉变糟朽,体无完肤,一碰就掉渣儿。画幅纵向卷起,横向折叠,折叠处产生了上千块碎片,有的只有指甲盖儿大小。修复师们将残片用绢 纸托底加固,用清水、镊子和小型吸尘器等仔细清洗,接下来到了耗时最长、最为艰辛的阶段——用大大小小上千块碎片完成拼图,由于谁都没见过原图,拼接难度 可想而知。“谁要是突然间拼上一片,大家的喜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修复师杨泽华回忆起苦乐交融的修复过程。由于画作太大,人站在桌边够不到画心, 老杨就用木头钉了个又矮又宽的板凳,架在画上,他蹿上板凳,猫腰修补画心。黯淡了百余年的古画在老杨他们手里渐渐重现原貌,山石、松树和灵芝跃然其上。

经过文物医生们的回春妙手,“缺胳膊少腿”的唐三彩昂首挺胸重焕神采,“灰头土脸”的乾隆御稿箱再现鬼斧神工的雕刻细节,破损开线的大神袍摇身一 变,是哪个织造府进贡的新衣吧?在11月15日之前,观众持故宫门票便可免费在神武门城楼观看“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领略文物修复大师们令 人称奇的技艺。在展览入口处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下载相关APP应用,在该应用的互动版块内,你可以自己拼接《董郜山水花卉贴落》,可以给乾隆御稿箱刷漆 翻新,可以给锈蚀开裂的人面纹牌饰做“微整形”手术,可以随意翻看、把玩文物,放大文物的细节……

“普天同庆”

在与神武门城楼南北遥对的午门及雁翅楼,今天起将开放另一个重量级展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该展览与正在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 风格不同,一个喜庆热烈,接地气,一个淡雅脱俗,文艺范儿,前者尤其契合故宫博物院90华诞气氛,它是一份别致的贺礼,选择在华诞正日即10月10日开 幕。

该展览聚焦清代帝后庆寿。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清代帝后庆寿都是头号大事。它既彰示了皇室的诸多礼仪,也展现了当时的民风民貌;既蕴含着清代帝后的 祝寿理念,还垂范了尊老敬贤的道德伦常;既凸显了清王朝的政治风气、经济实力,又以寿礼和礼器折射工艺之进步,以演艺活动反映文娱之兴盛。由此可见,清代 帝后庆寿描摹的是一座文化大观园。题材如此盛大,推出时机如此精准,再加上这是午门及雁翅楼展厅维修升级后的首个展览,而该展厅是故宫面积最大、功能最 全、格局最高的现代化陈列区,午门又是故宫的“门面”,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是今年故宫博物院18个展览中的精品,甚至是精 品中的精品。500多件展品涉及书画、玉器、瓷器、陶器、漆器、珐琅器、织绣、家具、戏曲等门类,几乎涵盖了故宫所藏文物的所有大项,其中超过半数的展品 是首次亮相。

展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万寿庆典图》。绕过午门东雁翅楼入口处寿字屏风,你就能看到这件巨幅画作。为了形容它将带给你的震撼,这里要把它与 《清明上河图》做尺寸上的比较:《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高29厘米,画面上有800多人;而首次全部铺开的《康熙帝万寿庆典图》下卷长39.39米,高 45厘米,上下卷总共画了18000多人。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全卷描绘了康熙五十二年皇帝与皇太后从畅春园回銮途中的盛景。上卷的内容是:皇帝的凉步辇刚从畅春园起驾,皇子皇孙扶辇,侍卫 前引后扈,郊野沿途搭设彩棚,耆老迎驾喜获赐食……上卷的大部分画面都在郊外,此次只是部分展出。下卷描绘的是西直门到神武门的庆寿图景:内城店铺林立, 粉饰一新;亭台楼阁,倚景棋布;大臣亲兵,鲜衣怒马;卤簿仪仗,排列有序;沿街戏班,搭台唱颂;官员命妇,恭候圣驾。处处流光溢彩,一团和气。如果细看画 面,您能找到不少地标——西四牌楼、北海团城和景山等。景山的五龙亭呢?北海的白塔呢?原来,景山五龙亭是清乾隆年建,所以画面上还没有出现。北海的白塔 名字也跟现在不同。如果你有一双慧眼,这些有趣的细节很值得仔细品味。

从“紫禁城”到“大故宫”

今年4月,故宫博物院就故宫北院区建设方案征集观众意见,有观众哗然,“是要再建一个故宫吗?”紫禁城永远是唯一的,不可复制,要建的故宫北院区不过是博物馆功能的延伸。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位于京城西北郊的上庄,北邻南沙河,东至永丰路,西邻上庄家园居民小区,南至翠湖南路,总占地面积约6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 12.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与紫禁城院区106公顷占地和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相当于又新增了大 半个故宫。故宫北院区建设内容包括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文物修复及对外展示修复技艺用房、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观众服务用房、综合配套设施用房等, 是一组绿色、低碳、零排放的现代化智能建筑群。在设计风格上,它将融合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和故宫元素,与紫禁城文化景观相互呼应。据悉,该项目 将于年内动工,采取边建设边开放的形式,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全部投入使用。

故宫北院区有望缓解目前故宫博物院面临的几大问题。

比如古建保护问题:北院区将承担故宫宫廷珍贵植物养护、文物修复等方面任务,被占用的紫禁城古建可实现转移腾退,与古建极不协调的花房等设施也可拆 除,古建筑本来面貌将全面恢复;比如展品扩容问题:紫禁城的前殿后宫不可能大规模改造成现代化展厅,每年展出文物仅1万来件,而故宫北院区则可建设专门展 厅,拿出数倍的文物,包括一大批今天缺少展出条件的极具震撼力的大型文物,举办主题鲜明的系列展览和精品陈列,让更多文物发挥文化传播功能;

比如文物修复问题:目前,故宫大量的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大型文物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抢救性保护,北院区建成后将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用来解决这一难题,还计划设立传统技艺展示空间,让观众看到修复师们是如何工作的;

比如客流拥挤问题:此次黄金周,故宫限流成功,但8万张门票在中午甚至上午就全部售罄,可见故宫目前所能承受的客流量无法满足实际参观需求。北院区 建成后,可形成与紫禁城区域互补的诸多优势,还能与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重要文化旅游线路,必然吸引大量客流。据估测每年可以接 待观众300万人次,缓解紫禁城客流压力。

突破紫禁城地域限制,延伸故宫博物院的博物馆功能,这一探索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之前就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把展厅建到首都国际机场和奥林匹克公园 的瞭望塔;在香港艺术馆推出“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古董珍品大展;和苏州博物馆合作成立故宫学院苏州分院;和厦门市政府共同筹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 馆”;与国际博协合作,在非洲坦桑尼亚举办“今天的博物馆:从收藏到营销”培训班;还与数十家单位合作开发了朝珠耳机、“黄袍加身”体恤衫、“金榜题名” 圆珠笔、“御花园彩石甬路”五彩耳钉等各类文创产品,观众可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不仅仅局限于展出馆藏文物,故宫还引进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展览:“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2013年在故 宫举办了展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于明年初闭幕后,印度各大博物馆将联手在午门-雁翅楼展厅推出印度文物大展。“请进来”的还有大量中小学 生,他们在这里串朝珠、画盘子、给皇帝皇后做新衣、包粽子、做拓片……故宫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使孩子们的历史课堂格外有趣。正是在“走出去”和“请进来” 的努力之下,“紫禁城”走向了“大故宫”。

突破时空限制的“大故宫”还将用3年时间建成“数字社区”,如今时间已经过半,成效显著。故宫官网已建成世界博物馆领域最强大的网站,每天点击率在 100万人次以上,180万件馆藏文物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总目,目前,官网正在进行青少年板块和英文板块的改版。故宫还推出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号,故宫建 立了一个70人团队,每天通过高清晰摄像手段把文物和古建筑信息推送至网站、微博和微信。《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 图》、《每日故宫》等APP应用被苹果商店评定为“年度最优”,当“《石渠宝笈》特展”的网络版一出来,就有观众惊呼,“这比在现场看得清楚多了!”。目 前故宫已制作完成6部数字影片,供端门数字博物馆、“瞭望塔”数字影院、大高玄殿数字馆以及故宫内的数字所播放。在端门数字博物馆,数字手段把很多不可能 变为可能,观众可以看到古建筑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可以手持虚拟现实里的文物端详,可以把绘画书法作品放大欣赏,可以随意观看因面积狭促而不具备开放条件的 三希堂……故宫“数字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和访客,可24小时全天候、360度无死角往来社区并与社区管理人员和其它“居民”或访客形成互动,“大故 宫”将变成你的“掌上博物馆”。

两岸故宫共襄盛举

经历60年“冰封”之后,两岸故宫于2009年上半年实现了院长间首次互访,并达成了建立合作、展览交流、人员互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八项共识”。

为共同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双方将在本月联合推出“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8幅郎世宁作品将赴台参展。郎世宁是一位入 职中国清代宫廷长达数十年的意大利画家,其出众的画艺以及为中国宫廷绘画带来的西洋画风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既不同于历代宫 廷绘画,又不同于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新颖面貌。郎世宁的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此次故宫博物院 将出借的郎世宁作品包括《郎世宁画弘历射猎聚餐图轴》、《郎世宁画果亲王允礼像册》、《郎世宁八骏图卷》等珍品。第五届“两岸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将于 11月举办,此次将由台北故宫承办,两岸专家将齐聚台北,就“故宫学”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学术探讨。

尽管双方交流已经进入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新阶段,但也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即文物展览对等交流上的难题。自2009年以来,北京故宫每年都提供文物精品 到台北故宫进行联展,为台湾同胞送上了精致的文化大餐,但北京的观众却至今没有等来台北故宫的文物。障碍产生的原因是所谓的“司法免扣押”。按台湾方面 《新闻辞典》的解释:“‘司法免扣押’条款主要规范拥有争议文物的国家,在相关文物赴外展出,不会受到司法追诉或扣押,以确保外借文物‘有借有还’。”可 见,“司法免扣押”把文物出借方定位为国家,而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文物交流显然不属于国与国的议题。事实上,包括卢浮宫珍贵文物在内 的境外展品来中国大陆展出时,也从没有签署过“司法免扣押”,而只需要按国际惯例签署一份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文物的“有借有还”。如果台湾方面同意,这种 合作协议随时都可以签。台北故宫尽管也表达了互展意愿,但无法逾越某些规程,这导致北京故宫单方面提供文物赴台联展的“跛脚”状态持续了6年之久。

在两岸故宫渐入佳境的交流之下,“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北京故宫有宫无宝”的错误之见早就被事实击溃。两者的藏品都主要来自清代宫廷旧藏,各有所长、 互为补充,可谓同根同源。拿青铜器举例,许多成组、成对的器物分藏两地,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藏带铭文的青铜器分别是1670件和440余件。若能对这 2000余件青铜器及其铭文做综合考察与研究,写出新的铭文考释,必将共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目前,北京故宫的这一提议已得到台北故宫的积极回应。

当两岸故宫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忠诚为中华民族绘制出更完整的文明地图,故宫就不只是故宫人的故宫,也不只是华夏儿女的故宫,它是走向世界的故宫,它见证的是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的奇迹。

来源:文汇报